千人读老子,千种道德经。
在看过许多道德经注释和个人对道德经的见解后,我发出这样的感慨。
究其原因,其一,《道德经》言简意赅;其二,《道德经》成书年代久远,通识字义变化;其三,读者、研究者时代、学识、阅历、地位等个体差异的存在;其四,《道德经》仅五千言,皆是短句,篇章分明,入门难度低,而价值甚高,所以读者和研究者的水平跨度大;其五,文本之一定文字排布的“启意”功能使然。
什么是文本之一定文字排布的“启意”功能呢?字面理解,“启意”是启发意识。一个人写作,自己的意识凝为文本。一个写成的文本,文字排布既定。既定的文字排布,启发读者意识中浮现与其对应的表义群的子集。这就是文本之一定文字排布的“启意”功能。
一个表义群可以含有一种或多种意义。这一种或多种意义与作者意图传达的意识不一定相符。即,一个文本可能在读者意识中产生多种与作者原意不尽相同的意识。这就是【和而不同读老子 的原认知理论基础。
由此可知,《道德经》可能在读者与研究者意识中产生多种与老子原意不尽相同的理解。自然而然,不同的读者或研究者对《道德经》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甚至千差万别。
既然现实是读者和研究者对《道德经》的理解千差万别,而老子意图传达的意识只有一个,那么在各种理解中,必有正解与误解;在一种理解中,必有切合部分与偏差部分。
但是圣人作古、百代过客,没有人能告诉我们何为正解。甚至实践结果也只能告诉我们某一种理解的某一部分,是事实,还是臆测。老子作为道家创始人、《道德经》著者,其意图传达的意识之价值不言而喻。那么,与老子原意不符的众多理解就没有价值了吗?
这,正是本文的核心:无论一种理解与老子原意是否相符,只要确为事实,都有价值;并且,正是对《道德经》千差万别的理解,扩延了《道德经》的价值。
老子本意是传达一种意识,当读者接得老子原意时,老子本意的价值实现;当读者接得为事实的《道德经》文本歧义时,老子意外的价值实现。正是对《道德经》千差万别的理解,使老子本意与意外的价值都可能实现,扩延了其价值,让《道德经》成为了世人思想理论的源泉之一。
此外,《道德经》的文本内容、思考对象与思想深度也感染着世世代代的人。这有着独特而深远的价值。《道德经》引导人们思考发生本原、思考辩证周易、思考宇宙万物、思考人世起伏,这如同宁静浩远的星空,具有启发人无限哲思的能力,是绝无仅有的资源。
所以,要让《道德经》发挥最大价值,其一,大家要包容差异、探讨理解,通过实践去除臆想、留下事实,发掘老子的原意及其外文本之一定文字排布启发我们获得的意识;其二,倡导未读或在读的每个人有个人见解地读《道德经》;其三,宣扬传播《道德经》,用《道德经》启发每个人的哲思,让《道德经》塑造出爱思索、求真知的人类。
我相信,老子的力量,会在群力并向下无穷。
|关联篇:我山之石【道德经玄之又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