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应该是最温暖安逸的港湾,灵魂栖息的温床;父母,应该是在我们童稚蒙昧的时候最坚实的倚仗和最温柔缱绻的引路人。且不论在这个国人相害的时代成功造就并平安诞下一枚健康的宝宝有多不容易,就单说这舐犊情深的天性,也使得家长们无所不用其极地想给自家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和教育。
可是,这俗话说得好,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么?倾尽财力物力时间精力的付出背后,就没有想让孩子替自己争面子的心思存在么?于是乎,在期待了孩子健康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漂亮听话懂事学习好多才艺。有篇文章中一个心理咨询师说他能一句话让孩子哭出来,这句话就是“你是不是觉得爸爸妈妈对你太好了你觉得还不了?”如果有得选,相信大部分孩子都宁可要宽松的心理环境而不是什么劳什子的营养餐和iPad。
中国特有的家庭结构是“隐形的父亲+焦虑的母亲”,所以大部分孩提时光都是围绕在妈妈身边的。包括老身在内的大部分女性,都是比较容易急躁的,而这份急躁,分分钟就会影响到孩子。见过嫌喂母乳麻烦就索性用奶粉代替的59分妈妈,见过一顿给小孩子吃五六只螃蟹还洋洋自得觉得自己慈爱到无以复加的妈妈,见过孩子刚打完针哭得很大声她一巴掌就拍头上了嫌弃儿子丢人还扬言不要他的妈妈……这些家长都是具体化了的“我们”,这种以爱之名行害之实的事,我们都经历过并且不自觉就薪火相传了起来。
是日,应好友邀请初次试水滑冰。看着场子里四处翻飞的小娃子,老身的内心是脸红的,好在表面上因为面部绝对面积的优势稀释了这抹红色。张牙舞爪有惊无险绕场三圈以后,一边庆幸自己是个柔软且平衡力不错的胖子一边观察周边环境。
发现女包公一枚,目测川字纹能够夹死2¹只苍蝇,一瞬不瞬盯着场内一个八九岁的女孩子在练习旋转。初期的尝试总是艰难,她隔着二三十步就开始冲着孩子嚷“把手端平”“身体挺直”之类的话,经过她们面前三四次,听到的都是“你看别的孩子…”吧啦吧啦……一点点肯定和鼓励也没有,完完全全盯着不足看。不知道别人怎样,反正老身小时候经常想把“别人家的孩子”红烧了去喂汪星人……
作为孩子永远不能被“看见”,只能被“指导”和“斥责”。生怕孩子骄傲的家长恨不得替他们自谦到尘埃里,悭吝于赞美,慷慨于吐槽。多少表面拽得二八五百万的叛逆少年,真正的自我一直窝在犄角旮旯里流泪而不为外人所知呢。
越小的孩子越把妈妈当成自己的全世界,我们掌控着绝对的主权,就好像被妈妈打了一巴掌的那个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却一直拒绝笑靥如花的同事的怀抱非要抱刚打骂过自己的妈妈的大腿。“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仗着身为家长能够充当权威的特权,仗着再为所欲为也割不断母子链接,我们一直充当了“铁面判官”的角色,或者说潮一点“差评师”。有意无意给孩子贴上的诸如“傻孩子”、“小笨蛋”、“大懒虫”之类的标签,一再强化这些负面词汇,反过头又要求孩子具有勤劳勇敢不怕输的精神……拜托,语文老师有没有教过一个成语叫“缘木求鱼”,或者是“南辕北辙”?堵不如疏,一味压榨出来的“听话”,总会在某个未知的节点爆发出数倍的“不听话”,风水轮流转,几十年下去,判官笔易手,到时候什么情况还不知道呢。虽说孩子可塑性极强,可总是这么暴力塑造,难免会留下暗伤。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而不评判,在保证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多地给孩子试错的机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剥夺孩子在错误中体验的机会,不阻止他们走没有原则错误弯路,多一分沉稳多一分包容,日后没准会收到井喷式回馈。我们已经是在各方评点中长大,可以的话,不要再成为下一代“铁面判官”了。孩子从来都不是替代我们完成梦想和争面子的工具,他们是属于我们梦中都到不了的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