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这个时节,我与先生自驾由海南返鲁,一路上观光揽胜,探古寻幽,收获多多,感怀多多。这篇记述«许昌春秋楼»的小文,便是旅行最后一天的心情日志。
候鸟归来,我们的旅行即将接近终点,家乡在望。
离开海南的家,返回山东的家,自驾中迂回前行。
全程三千多公里,跨越琼、粤、湘、鄂、豫、鲁六省,途经的城市更是不计其数。
一路驶来,春色阅尽;车窗外的色彩由深渐淡,气温由高到低;南北风情异同,尽在眼中与心中。
值得一提的是,返程途中浏览的各处景点,既没有人头攒动,也未见车水马龙;另辟蹊径,却又风格独具,内涵丰富。其中,有位于阳江海陵岛畔的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有富有励志精神内涵的开平碉楼群,有享有五岳盛名的南岳衡山,有历史悠久“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岳麓书院,更有登斯楼也,发古人之幽思的岳阳楼,等等。还有今天上午刚刚游览过的元代始建,明清不断完善的许昌春秋楼建筑群。
可谓内容各异,蔚然大观。
为了专心赶路,专心游览,专心领略沿途风光,一路上,不看微信不发圈,保证休息,保证安全。
最后一站,许昌。
因为是奔着许昌的春秋楼而来,所以昨天在途中,特意在网上搜了一家距春秋楼较近的汉庭酒店。
春天里的许昌,微风习习,杨柳依依。走近春秋广场,远远的,一座古色古香的明清风格建筑群,映入眼帘。
许昌,汉朝末代的都城,曾经是魏五都之一,因战国时期的三国之战而在历史上名扬遐迩。时过境迁,今日的许昌,则显得太过低调和黯淡,古朴而略有木讷。
我们接触到的许昌人大都是热情友善的,偶有问寻,总有热心人争相引导指路。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刻有历史符号的人和地方及事件兴趣颇增,对具有悠久历史的许昌,自然不肯放过。
许昌最明显的标记便是三国文化。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迎汉献帝于许。他以许昌为图谋霸业,抗衡蜀、吴,统一北方的大本营,推行屯田制,大兴水利,重视民生。使得逃避战乱的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上来,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缓解了农民的生存压力,因此,也就加速了北方统一的进程。
历史上的曹操,还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他的《短歌行》与《龟虽寿》,至今仍被后人世代诵唱,其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更是作为一种不信天,不服老,勇于追求,永不停止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胸怀理想,砥砺前行的有志之士。
虽然在传统的戏剧舞台上,曹操总以奸白脸的形象被丑化,却并没有影响到我对他的敬重与喜爱。在我的心目中,曹操的形象,便是郭沫若创作的话剧《蔡文姬》、和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丞相。
曹操在重视人才方面,也为后人做出了榜样。许昌的春秋楼,就记载着这样一段佳话:东汉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在下邳之战中,俘获了关羽及刘备的甘糜二位夫人。曹操宠才爱将,拜关羽为偏将军,并赐府宅一处,令关羽与二位皇嫂同住。关羽为了二位皇嫂的安全,只好暂且归附曹操,却为避嫌,将一宅分为两院,让二位皇嫂住内院,自己住外院,院中有一楼,关羽在此秉烛达旦,夜读《春秋》,春秋楼由此而得名。
只是,就历史的真相而言,我更愿意相信三国志的记载。
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建安五年(200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至于与甘糜二位皇嫂分住两院,不越雷池云云,多为后人演义之说。
“礼之甚厚”四个字,便是曹操重视人才,招贤纳士的证明。
回到现实,再看春秋楼,了解到此建筑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后经明清数代多次修葺,保留至今,是一处具有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
我个人很喜欢明清的建筑风格。平心而论,单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讲,许昌春秋楼建筑群,较之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毫不逊色。
好了,此行心愿已满,重新驶上高速,家乡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