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方“反升华”艺术理论研究 ——以马克思、恩格斯、弗洛伊德和马尔库塞为例(绪论)

           

                                                                                                  绪论

科技突破时空的发展能力,为人们生活带来惊喜之余,也无孔不入地侵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人类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学艺术在工具技术理性时代的“反升华”特征日益突显,并对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01

国内对西方“反升华”现象的研究尚无一以贯之的线索可循,较多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论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丁国旗博士在他的论文《论马尔库塞与弗洛伊德的学术缘份》中论及弗洛伊德的“文明观”对马尔库塞的影响时,提到带有压抑性质的“反升华”是马尔库塞在弗洛伊德“性升华”观点的影响下,针对当代的现实状况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用减少和削弱爱欲能量的方式来释放性欲”。

丁先生的论述主要着眼于马尔库塞学术思想对弗洛伊德的继承和超越,接下来的论述并没有围绕着西方“反升华”理论进行具体的论述。

02

浙江师范大学吴海庆教授则将“反升华”理论与中国当下的写作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写作这一角度对马尔库塞“反升华”理论进行了阐述,挖掘了中国当下写作中存在的“反升华”现象并作了极具有启发意义的分析。

吴教授对“反升华”的发展脉络作了简要梳理,指出较早研究“反升华”现象的是弗洛伊德,他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出“反升华”与升华的本质区别,认为“反升华”是“反抗社会普遍价值观念,背叛超我的心理本能的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阶级关系出发论述了文学艺术中升华和“反升华”的本质,认为“反升华”是对统治阶级大肆宣扬的所谓普遍适用的价值观、世界观的瓦解和颠覆

马尔库塞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反升华”理论进行了融合,将“反升华”视为艺术最具革命性的表现形式

接着论文针对中国当代写作,呈现出了四种“反升华”写作形态,说明了当下技术发展对文艺产生的“反升华”价值和意义。

03

西方的艺术理论研究一直走在理论研究的前沿,各个时代都给人类呈现出不同凡响的“盛宴”,使得艺术理论领域更加的精彩纷呈,尤其在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文学艺术理论家们更是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力求更深、更广、多层次地展现艺术本质和艺术表现形态。

对“反升华”理论的研究在西方艺术理论尚处于不自觉、零散、不系统的状态。这一点给本文提供了一个理论研究的视角和契机,本文努力尝试在国内有关“反升华”理论研究的指导下,大胆地对西方相关零散的理论进行梳理。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些问题或挑战。人们用以理解世界的方式和工具空前精彩起来,世界神秘感在我们工具使用中几近消失殆尽。

理解世界的方式的多样化,呈现出现实世界的多元化。为人们追求不同形式的艺术提供更大空间的同时也对当下艺术提出了挑战——迫使人们以多样化的瞬间感受去取代对统一意义的追寻。在这一过程中,对文化艺术的研究和探索一直是艺术发展的重点和焦点。

文学艺术依然承担起了压迫和解放的宏大主题,只不过在当代工具技术理性下,这种使命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认识历史,更是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中具体的、感性的个人经验方面。

这促使当代艺术领域围绕探索个人感性经验产生出大量意识流、碎片化、文化断裂、机械化、反体裁等艺术现象和形式。一方面展示了当代艺术家们对重构艺术的愿景,同时也透露出当代艺术建构的困境和局限。

当代艺术发展现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可以参考的事实材料。


参考文献:

丁国旗,《论马尔库塞与弗洛伊德的学术缘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279页。

吴海庆,《技术化现实与中国当下的“反升华”写作》,《文艺争鸣·理论》,2008(11),第6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