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心理咨询与中医治病颇有几分相似,就是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此中奥妙非长期浸淫于其中所能解。 首先,心理咨询和中医治病,都需要受众起信,效果才会好;其次,心理咨询和中医治病主要依靠的是人,而不是物,是人与人之间微妙的信息交流和能量互动;第三,心理咨询和中医治病,尤其是心理咨询,都比较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疗效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所以都比较容易被误认为是伪科学。
【治病三要素】这让我想起了之前为父亲治病找了一个中医。她和我说的第一件事就是,首先,你们得信,不信就没办法治。之前我理解得还不深刻。现在越来越懂得这个道理。表面上觉得药吃了,就应该好了,但是没有心念的加持也还是不够。信,就要充分的相信。按照医生说的去做,并且坚持下去,否则再好的医生也治不了。病人和医生之间也是一种能量传递的过程。在有信任的基础上,相互交流才能更加充分。医生也才能更好的了解病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蹙而就。同时,病也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它是有波动的,所以不要因为一点波动就以为医生的水平不行,就不继续相信了。这治病的过程中,自身也要不断的学习与加强,懂得区分,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我突然想起了前几天在书里看到的一句话,一个医生只要不把病人的病治得更严重,就已经算是个好医生了。所以,在今后的治病过程中,我要选择牢记以上三点。学会选择一个好医生,尽量相信及配合医生,及时反馈自己的情况,最后自身也要不断的学习,加强自己的判断力。关键词:相信、交流、学习。
【每日一句】《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译文】《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做样子去砍削斧柄,斜着眼睛一下子就能看见,但会发现做出来的斧柄仍然相差很远。所以,君子根据不同人的情况用不同的方法治理人,只要他能改正前非就行。
【理解】《诗经》里的这一段话,我理解为:一、模仿别人,灵活运动。二、管理也是一门心理学运用。之前在一本书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模仿就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师父每天发洞见,我也跟着坚持每天写理解。虽然我的方法比较笨拙,但久而久之,我发现,收获也不少。这不单单是照葫芦画瓢这么简单,而是在模仿的过程中,尽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不断优化简化。懂得了,葫芦是死,画瓢是活的道理。第二、管理也是一门教人艺术,教人则要因人而异。以前也做过管理,例如客栈管理,我那一套都是从书本上学习的。死搬硬套,不得其法。难怪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那么推崇王阳明的心学。因为管理主要不是在管事,而是在教人。帮助别人自我有效成长,进而为公司创造出更大的价值。难怪各个企业大家,都很注重企业文化的塑造。因为企业文化就是用以员工的自我管理及为作为企业的精神旗帜的。所以用文化管人,实在是高人才能做的事!
【陪孩子长大】—— 爱发脾气的儿子
我儿子五岁了,非常爱发脾气,当他发脾气时,我总想给她一巴掌,然后把关在房子里。可这样做没有什么用处,而且我还会产生罪恶感,不知道该怎么办。
【摘抄】五岁的孩子正好是需要发脾气的时候,五岁的孩子正面临情绪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最初阶段。这个阶段父母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孩子的情绪成长。比如如何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有识别,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促进孩子自我疏导和管理各种情绪的能力。最终帮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可以自如地在合适的地点、时间表达合适的情绪。
让孩子把发脾气和可能的原因结合起来,这个过程叫“联偶”,对孩子说哪些情况下发脾气是可以的,哪些情况下发脾气也没有用。尤其要跟孩子说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不发脾气,好好跟妈妈说,你的愿望更容易实现,这个过程是“选择”。最后,妈妈要模仿情绪给孩子看,如何合适地表达愤怒,这个过程叫“管理”。对乱发脾气的孩子,如果孩子态度和蔼的要求什么,妈妈立刻满足,哪怕要求稍微过分,为了抑制他的脾气也要满足,让孩子觉得好好说话更能实现理想,这个过程叫“消退”。
孩子出现情绪不稳、发脾气,意味着对父母的关系控制。
【感恩】谢谢运熙的每日一句,看问题要学会一分为而二,因人而异,因物而异。
【自省】做事要更加专注才行,少玩手机,少做梦,多做事。
如果文章有不足之处,请您及时指正,如果您喜欢,请给予点赞鼓励或打赏。我会将这些善款替您布施给希望小学!感恩有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