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一家人出外聚餐时,女儿突然看到餐馆门外有一个米奇人偶在派传单,她马上吓得双手抓紧我,头紧紧地埋在我的胸前,全身缩到我的怀抱里,不断地尖叫大哭。从没见过她如此害怕,我赶紧跟她解释,这里面是有个哥哥,他穿的是一件衣服而已,爸爸妈妈在,不用怕……但她还是不断尖叫、哭泣。
无计可施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平缓她的情绪。她也似乎暂时安静下来了,但回家的路上她还是紧紧地抓着我不放。
本以为事情就结束了,但晚上我跟她睡前聊天时,说到吃饭这个词,她突然像受了很大的惊吓,又开始抓紧我,哭喊着爸爸妈妈……直到我拿被子盖住她的全身,她才安静下来。
我不禁思考,也许我们成年人见惯不怪的事物,在孩子心中可能如同大怪物一样可怕!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我在小区里经常会遇到有些孩子怕小猫小狗,一看见就离得远远的。这时候有些家长就会在旁边说:“就是一只小狗小猫,还怕它咬你不成?要勇敢一点,怎么那么胆小!”但孩子并没有因为家长的话而向前一步,反而躲得远远的。家长就会给孩子贴一个标签:胆小懦弱。
家长接下来的做法要不就极力保护孩子,不让他接触任何可能引起害怕的事物,要不就强行让他面对,有时还会用这些他害怕的事物来吓唬他,让他听话顺从。长期下来,孩子心里就认可了这个标签,自己也不再愿意探索新的事物了。
害怕是一种常见的情绪,我认为所有的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情绪的背后都是为了保护自己。当我们遇到负面的情绪时,例如害怕、沮丧、愤怒、嫉妒时,我们会想去否定它,赶走它。
如果我们去否定情绪,可能孩子当时那一刻是变得“勇敢”一点的,但情绪会被压在心底里,它并没有消失,甚至会变得越来越大,后面遇到同类事情时,就会变得更逃避或更对抗了。
我们要做的是与孩子一起学习去看见这个情绪,用言语去表达情绪,只有看见它,接纳它,允许它的存在,与它和平共处,它才会慢慢地消失。
例如,我们可以问问她:宝贝,你看到米奇人偶,是不是害怕?”孩子有可能点头,也有可能不回答,只是在哭。这时候我们可以抱着她,用言语告诉她,害怕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害怕的事情的,当你害怕的时候,可以告诉爸爸妈妈,也可以哭,我们都在,会保护你的……这样安抚下来,孩子通常可以缓解情绪,开始平静下来。
很多时候害怕是来源于未知的事物,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事物。例如,我可以邀请米奇人偶把头套摘下来,给孩子看到,这里面就是一个哥哥或姐姐扮演的,这是一件看起来很大的衣服。孩子接收到真实的信息,就可以释然。同时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可以培养她不断探索新事物的能力。
有位老师说过:情绪像水。水有时会奔涌而来,像全身被包围着无处可逃。但水也是会流动的,情绪来了也会走,我们要做的不是堵住它,建个堤坝,而是给它宣泄的空间,让它自然流动。在这个空间里,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我们都需要被看见,被理解,需要抱持和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