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 言
二、陆九渊的被逐
三、刘清之“以道学自负”案
四、王淮罢政的过程
五、周必大与理学家
一、前 言
在本章,作者将通过对一系列关键问题与个别事件的考释以彰显南宋政治文化的特殊面貌,由局部逐渐上升到整体,历史知识也比较客观而稳定!
这四章专论的焦点集中在淳熙八年(1181年,王淮执政之时)到庆元元年(1195年,党禁之始)之间。在这十四、五年的时间里,理学家活动的史料记载最为丰富。在李韶上疏理宗的一段文字提示我们需要寻求理学家在此时勿以推动“更改”的姿势活跃于政坛的动力何在?以及在平稳局势下必遭到职业官僚群的强大抗拒!
孝宗朝晚期,权力世界由理学集团与职业官僚群,掌握权力源的是皇帝,寄生于皇权之内的“近幸”在易代之际往往成为皇帝与职业官僚之间的桥梁,推动了政争的发展。当然,理学家在权力世界中的主要对手还是职业官僚集团。
作者通过对淳熙八年到庆元初年理学家的政治活动仔细追踪之后,认为从淳熙十四年开始,在位的理学家与政敌展开了激烈的权力角逐,通过具体个案,如人事的进退和重要职位的争夺可以清楚的呈现出来。
据三次反“道学”的高潮(淳熙十年陈贾、郑丙“禁伪学”,十五年林栗劾奏朱熹和庆元党禁)时人的议论,作者更是断定这三次事件是一环套一环而且持续不断的政治活动,根本性质是职业官僚集团权力阻碍日益上升的“道学群”势力,这一论断过程将在本章提供具体事例。
最后作者表明,对于孝、光、宁三朝政治史的研究属于初次的尝试,思虑未尝周全。
二、陆九渊的被逐
陆九渊的被逐是官僚集团打击“道学派”士大夫的一个环节。在他除国子正时(淳熙九年),临安士大夫社群中反“道学”气氛浓厚。当陆九渊非在权力中心时,对周围反“道学”的力量尚能淡然处之,仅涉及思想与态度问题,只有在迁敕令所删定官后,才感到反“道学”的政治压力。
作者举例官僚系统打击理学家的举动。彭仲刚于淳熙九年以“敕令所删定官”作一祭文,另外,“辨天台事无力”发生在“陈贾诸禁伪学”一月后(天台事:朱熹弹劾唐仲友),可知钟则曾在“道学群”一边为朱熹辩护。
另外,九渊书中第二事是指进士试某一位试卷官用“道学”出题试士,“与蒋正言违异”而获罪(蒋正言:右正言蒋继周,右正言是谏官,属于中书省)。蒋正言在王淮执政期间掌台谏大权,思想保守,不喜“道学”,在陆九渊第一次轮对前,职业官僚群与道学群正在进行着针锋相对的较量,陆政治上完全认同了“道学”阵营。此时的王信害怕陆九渊揭发他“为首相爪牙”,所以王信阻止他匠丞之除,使他失去第二次轮对的机会。作者考证在第一次轮对之时,陆九渊已经向皇帝攻击过王淮了,当然也因此遭“小人窥伺”(“君子”与“小人”分别是指道学群与官僚集团)。作者因此推论陆九渊的被逐主要是因为当时以王淮为首的执政集团已经把他看成一个潜在的威胁。
作者对此进行了论证。
首先,王信其人,他独自疏谏甘昇(孝宗初年最有权势的宦官),周必大《思陵路上》也确信王信是一名刚劲的谏官,政治立场倾向于保守,厌恶理学家鼓动变革的作风。据此可说他是王淮执政集团的积极支持者。在轮对前五日运用给事中的封驳权否定陆九渊将作监丞的任命也就不奇怪了。但监丞是主管营造机构中的一个中级官员,王信花大力气去攻击这样一个冷衙门中的职位,是因为将作监此时已成为“储才之地”,这也是阻挠他被任命的根本原因。
陆九渊分析彭仲则和试卷官两个事件,表明这是排斥“道学”的行为,而“有谓吾将发其为首相爪牙者”更是道破了王信背后尚有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