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波杨山
图片:来自网络
(一)
在我看来,一部好影片,可以同时满足观众三个层面的需求:
消遣娱乐、艺术享受与思想启迪。
最近重看了一部完全符合这一标准的佳作——
韩国影片:《外出》。
这是一部2005年国内公映的老片子,近期回顾旧碟,随手放入碟机。
从头看起时,依然欲罢不能,直到全片结束,不觉已热泪满眶。
故此写作此文,与诸君共赏佳片。
(二)
先说本片的娱乐性。
它讲了一个“连环出轨”的故事。
婚外恋,俗称出轨。
众所周知,人类发明的婚姻制度,并不是爱情的天然保鲜膜,它的种种缺陷常常为人们所诟病。
从人性角度看,寻求新鲜刺激是人的本能,见异思迁是人之常情,移情别恋毫不稀奇。
为了保证爱情的专一,人类为自身设定了种种道德律条,但在强大的本能面前往往不堪一击。
本片中,仁秀的妻子与书英的丈夫,便冲破道德束缚,上演了一场婚外恋的戏码。
仁秀是个内向安静的年轻人,虽然所从事的舞台灯光师职业常与热闹为伍,但舞台落幕时,却感到内心空虚。
他的妻子秀珍却喜动,大学时就是摄影俱乐部的活跃分子。
一动一静,本应互补,秀珍却红杏出墙,与大学时同在一家摄影俱乐部的尹京浩发展出了婚外恋情。
尹京浩的妻子书珍,个性温婉贤淑,大学毕业后遵父命相亲,与尹京浩成婚,成为家庭妇女。
尹京浩或许真如书珍猜测的那样,觉得“工作的女人更有魅力”,后来便移情别恋。
这些情节,原本毫不稀奇。
稀奇的是,出轨的两人在外地约会时驾车出了车祸,双双成了植物人。
消息传来,仁秀与书英先后赶到车祸地附近的医院。
通过各自配偶的手机短信,以及女方自拍的偷情欢爱视频,仁秀与书英了解了真相。
先闻伴侣车祸,又知配偶背叛,猝然而至的双重打击令仁秀与书英不堪承受。
第三重打击又接踵而至——
这起车祸,还导致一名年轻男子死亡,因无法确认驾驶人,两名肇事者家属只好一同前去慰问死者家属。
结果,遭对方辱骂甚至拳脚相加。
在仁秀驾车与书英一同返回医院途中,书英伤心、气恼、愤懑、委屈......种种情绪一齐发作,便请求停车,在路边尽情痛哭。
仁秀深有同感,在旁默默陪伴。
同时经历三重打击的仁秀与书英,在频繁接触中,产生了既同病相怜,又相互爱慕的感情,最终发展出又一场婚外恋!
一对婚外恋情人成了植物人,双双躺在医院。
另一对婚外恋情人此时却在外偷欢。
这样的故事,正如仁秀对书英所言,他们的相恋,如同一场“报复”。
用书英微醉时的玩笑话说,则是:
“那我们约会,气死他们!”
影片的结局是,书英的丈夫死了,而仁秀的妻子醒了。
当仁秀将妻子婚外恋情人的死讯告诉她时,对方失声痛哭。
如此剧情,是不是很能满足你的好奇心?
(三)
再说本片的艺术特色。
在我看来,本片导演深谙中国传统美学的含蓄、内敛之道。
本片的含蓄大致可分两类。
一类是人物内心语言的含蓄。
譬如当书珍站在昏睡中的仁秀妻子床前,偷偷打量这个夺去她丈夫欢心的“工作的女人”时,她的内心活动仿佛清晰可见,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她在心里问自己——
“这个女人,究竟哪里比我有魅力呢?”
此处对书英的内心刻划,只有动作与表情。
更妙的是仁秀随后的反应。
当仁秀看到书英站在自己妻子床前,便疑惑地问书英:
“你在这里干什么?”
书英不做声,尴尬地离去。
仁秀思忖片刻,追了过去,在昏睡的书英丈夫床前坐下,令旁边的书英吃了一惊。
这时仁秀却不说话。
只是沉默。
就在你猜测仁秀可能会说出什么话来时,他却忽然站起,又沉默着离去。
这时你才恍然,其实他是什么也说不出的。
什么都不说,这才是他的性格。
——难道他会说:
“你的丈夫,勾引我妻子!又害她出了车祸”?
另一类是镜头的含蓄。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电视剧显得通俗,而电影相对高雅?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镜头运用是否考究。
电视剧时间较充裕,镜头往往不厌其烦地交代细节。
电影通常在90分钟内搞定一切,许多地方点到为止,恰恰符合中国人对“雅”的审美标准——含蓄不尽,留足想象空间。
譬如当仁秀的妻子醒来后,有一个仁秀给妻子喂饭的场面。
镜头一转,书英经过窗外,看到这一幕。
影片很节制地只给了书英一个面部表情的镜头,随即转为窗内的喂饭镜头。
此时书英在想什么?
观众完全可以自行想象、补充。
影片中这类有节制的处理比比皆是。
此外,配合大量固定机位的镜头,以及缓慢推移的长镜头,营造出整体温雅沉静、含蓄内敛的艺术风格。
当然,本片并非一味节制,否则不免单调,并欠缺力度。
有节制的镜头,特点是往而不复——只交代一次人物表情,镜头迅速切换,不再返回。
在影片结尾,足够的铺垫之后,人物情感抵达高潮,仿佛一支交响乐演奏到辉煌华美的段落,又仿佛一幅绘画到了浓墨重彩的部分,镜头运用也相应发生变化,节制变成了宣泄——
当书英丈夫去世,她即将返回首尔时,在车站不忍离去,于是再次返回酒店,在酒店附近与仁秀约会的咖啡馆里,久久凝望对面酒店窗前仁秀的身影,不禁泪如雨下。
这时镜头先展现书英面部表情,再切换到仁秀的身影,随即又切回书英哭泣的表情,并久久停留。
回环往复的镜头,仿佛代替观众表达着无限同情。
书英的悲伤、自怜、无奈、不舍,种种复杂纠结的心情,尽在这一组镜头中展露无遗,从而给予观众极强的代入感。
本片的艺术特色还有很多,例如运用玻璃与镜子等的反光,构成意味深长的画面。
影片多处将仁秀与书英的身影通过玻璃反光收入一框,细细玩味,宛如一幅幅精美的人物画卷,创造出迷离恍惚的唯美意境。
那种梦幻般的观影感受,令我想到川端康成的《雪国》,以及张爱玲的《金锁记》,那种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手法,被不露痕迹地移植运用。
(四)
最后说说本片带给我们的思想启迪。
影片主人公仁秀与书英,生活中循规蹈矩,老实本分,似乎并未做错什么,命运却逼使他们做出了非常之举,他们该何去何从?
影片用诗意的象征手法暗示了他们的选择——
仁秀喜欢冬天。
书英喜欢春天。
而两人都喜欢雪。
“看来冬天得下雪了。”仁秀说。
“那怎么可能呢?”书英问。
——影片结尾,“春分过后的季节里,不停地下起了鹅毛大雪”。
谁说春天不可能下雪呢?
谁说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呢?
“我们这是去哪儿?”坐在车里的书英问。
“你想去哪儿?”驾车的仁秀反问。
他们会去哪儿呢?
开放式的结尾,让我们忍不住去猜想他们此后种种可能的命运。
如果是我们自己,会怎样抉择呢?
其次,婚外恋为什么会发生?怎样的婚姻才不容易厌倦,才能天长地久?
仁秀的妻子大概厌倦了丈夫过于沉静的性格,不甘寂寞的她,向婚姻外寻求满足。
书英的丈夫也许真的更喜欢“工作的女人”。
这些其实都不是重点。
我认为影片提示我们的重点是,走进婚姻的人们,需要具备经营婚姻的意识。
婚姻怎样经营?
——婚姻的双方,需要不断自我更新、自我提升。
假如今日之我,不同于昨日之我,明日之我,又不同于今日之我,婚姻双方随时为伴侣形象的不断更新而惊喜,随时因对方魅力的不断增强而深受吸引,这种来自婚姻内部源源不绝的新鲜刺激,正满足了人性的喜新厌旧本能,这才是夫妻白头到老的秘诀。
假如仁秀不断提升自我,突破灯光师职业的限制,让自己变得更有内涵。
假如书英走出家庭,勇敢挑战自我,成为更加全面、出色的女人。
那么,他们的伴侣又怎会轻易迈出“外出”的脚步?
怎样的婚姻不会厌倦?怎样的爱情天长地久?
找对了那个人,并且每时每刻用心经营的婚姻,不会厌倦!
互相之间永远保持魅力,永远新鲜刺激的爱情,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