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第261天《 轻重丁 第八十三》第一部分
原文阅读
桓公曰:“寡人欲西朝天子,而贺献不足,为此有数乎?”管子对曰:“请以令城阴里,使其墙三重而门九袭。因使玉人刻石而为璧,尺者万泉,八寸者八千,七寸者七千,珪中四千,瑗中五百。”璧之数已具,管子西见天子曰:“弊邑之君,欲率诸侯而朝先王之庙,观于周室。请以令使天下诸侯朝先王之庙,观于周室者,不得不以彤弓石璧。不以彤弓石璧者,不得入朝。”天子许之曰:“诺。”号令于天下。天下诸侯载黄金珠玉五谷文采布泉输齐以收石璧。石璧流而之天下,天下财物流而之齐。故国八岁而无籍,阴里之谋也。
右石璧谋。
桓公曰:“天子之养不足,号令赋于天下,则不信诸侯,为此有道乎?”管子对曰:“江淮之间,有一茅而三脊,毌至其本,名之曰菁茅。请使天子之吏环封而守之。夫天子则封于太山,禅于梁父,号令天下诸侯曰:‘诸从天子封于太山、禅于梁父者,必抱菁茅一束以为禅籍。不如令者不得从。’”天子下诸侯,载其黄金,争秩而走,江淮之菁茅坐长而十倍,其贾一束而百金。故天子三日即位,天下之金四流而归周若流水。故周天子七年不求贺献者,菁茅之谋也。
右菁茅谋。
字词注释
[1]城:筑城。阴里:齐国地名。
[2]袭:重。
[3]瑗(yuàn):环形的玉璧。
[4]彤弓:红色的弓,诸侯所用之弓。
[5]泉:钱币。泉、钱古通。
[6]毌:同“贯”。
[7]禅:即“”。古代祭祀或会盟用的场地。籍:当作“藉”,衬垫。
[8]秩:积蓄。走:奔跑。
[9]即位:未离座位。形容极其容易。
译文参考
桓公说:“我打算西去朝拜周天子,但献礼的费用不足,有办法解决吗?”管子回答说: “请下令在阴里地方筑城,要有三重城墙、九重城门。再让玉匠在城里雕刻菑石制成石璧,一尺长的定价一万钱,八寸长的定价八千钱,七寸长的定价七千钱,圭璧定价四千钱,大孔璧定价五百钱。”各种规格的石璧数量都已完成,管子就西行先朝见周天子说:“敝国的君主打算率领各国诸侯来朝拜先王宗庙,并到周朝观礼。请下令给准备来朝拜先王宗庙、并到周朝观礼的各国诸侯,要求必须带彤弓和石璧,不带彤弓、石璧的一律不准入朝。”天子答应说: “好的。”就向天下发布了这一号令。于是,天下诸侯纷纷用车载着黄金、珠玉、粮食、锦绣、布帛输入齐国,用以收购石璧,石璧流散到天下,天下的财物则流归于齐国。因此齐国连续八年没有征收赋税,这就是在阴里筑城制造石璧的计谋。
以上是“石璧谋”。
齐桓公问:“天子的供奉不足,号令让各国缴纳赋税,但各诸侯国都不服从,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管子回答道:“长江、淮河之间,有一种青茅长有三条脊茎,直通到根部,名叫菁茅。请让天子派官吏圈住并封锁菁茅的产地来加以保护。天子封禅泰山、梁父山,向天下诸侯号令:‘各位随天子封禅泰山、梁父山的诸侯,都请务必抱着一束菁茅作为祭坛的衬垫。不服从命令的,就不允许随从前往封禅。’”天子以此命令诸侯,于是诸侯就载着黄金,争相奔走囤积菁茅。江淮地区的菁茅因而涨价十倍,价格可达一束百金。天子在朝中三日不用离开座位,天下的黄金就像流水一样流入周王室。因此周天子就可以七年不用迫使诸侯献礼,这就是利用菁茅的计策。
以上是“菁茅谋”。
核心内容解读
本篇阐述各种运用轻重之术的计谋,共分为各自独立的十五节。前两节有标题,疑后人所加。
第一节“石璧谋”阐述控制石璧生产,利用天子号令,使天下财物归齐的计谋。“石壁之谋”的本质是运用垄断的力量获得高额利益。在人类经济史上,垄断的力量始终是强大的。今天,从T恤到计算机,全球市场背后仍是强大的垄断性利益集团在操纵——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最完美的现实形态可能只是小商小贩充斥的小商品市场。计谋,智者因事情、人情所作,贵藏其机,使之密而不泄,成于无形。故唐代尹知章注“彤弓”云:“彤弓,朱弓也,非齐之所出。盖不可独言石壁,兼以彤弓者,犹藏其机。”此计“藏机”之处尚多,比如以朝拜天子的名义敛财,以筑城阴里名义雕制石壁。而周天子只知彤弓、石壁之礼,不知齐以垄断石壁宰制天下之谋。
第二节“菁茅谋”阐述控制菁茅产地,利用天子号令,使天下黄金归周的计谋。“菁茅之谋”的本质是以神道敛财。
菁(音jīnɡ)茅,香草名,古代祭祀时用菁茅滤酒去渣。考古学证实反映禹时代重要史实的《尚书·禹贡》就记载楚地进贡菁茅,上面说:“荆山与衡山的南面是荆州……三个诸侯国进贡他们的名产,包裹好了的杨梅、菁茅,装在筐子里的彩色丝绸和一串串的珍珠。”
菁茅这种香草在皇家祭祀中很重要,所以历代都要求楚地进贡。在礼乐崩溃的春秋时代,齐桓公甚至借口楚王不进献菁茅而伐楚。《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此事说:公元前656年春,齐桓公率领诸侯讨伐蔡国后伐楚。楚成王兴兵来问:“为什么进入我的国土?”管仲回答:“过去召康公命令我国先君太公:‘五等诸侯,各地守官,你有权征伐,以辅佐周室。’赐给我先君有权征伐的疆界,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楚国应该进贡的包茅没有进献,天子祭祀用品不全,因此来督责。昭王南征不归死在南方,因此前来问罪。”楚王说:“贡品没有进献,确实如此,是我之罪过,今后不敢不奉上。至于昭王一去不归,并未在我楚国领土,请您到汉水边上去问罪。”齐军进扎于陉地。夏,楚王命屈完领兵抗齐,齐军退驻召陵。桓公向屈完炫耀兵多将广。屈完说:“您合于正义才能胜利;如果不然,楚国就以方城山为城墙,以长江、汉江为护城河,您怎么能推进呢?”齐桓公最后只好与屈完盟而归——试想坐拥此种香草的楚国有如管仲者善用菁茅之谋,齐桓公恐怕就难以称霸诸侯了!
马非百先生认为石壁之谋、菁茅之谋皆从汉武帝时事演绎而来,这里的“时事”指汉武帝时国家为了应付通货膨胀和财政危机,实施的造重币以回笼货币的政策。
《史记·平准书》载:县官财力告竭,然而富商大贾有的蓄积财物,奴役贫民,前呼后拥,车乘百余辆。囤积居奇,封君对他们也都俯首低眉,仰仗他们供给物资。有的冶铸煮盐,家财积累到万金,而不帮助国家的急难,黎民百姓陷于重困之中。于是天子与公卿商议,另造钱币以足用,并打击摧折那些浮华荒淫的兼并之徒。那时皇帝苑囿中有白鹿,少府有许多银锡。自孝文帝另造四铢钱以来,已有四十多年,从建元年间以来,用度不足,县官往往在产铜多的山旁冶铜铸钱,百姓也乘机偷铸,数目很大。钱越来越多而且轻,货物越来越少而且贵。
有关机构的官员说:“古时候有皮币,诸侯骋享时使用。金有三等,黄金是上等,白金为中等,赤金为下等。如今的半两钱法定重量是四铢,而奸盗人等磨钱里以取铜屑,钱更轻薄物价更贵,远方用钱很不方便。”于是以白鹿皮一尺见方,饰以绣文,制成皮币,直四十万钱,规定王侯宗室来朝觐聘享,玉璧都必须以皮币作衬垫进献,然后礼仪得行。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选一个角度看“垄断”
垄断的语义是“排他性控制”和“独占”。用到经济行为上,垄断的含义就是单一的个人、组织或集团排他性地控制了某种经济资源、产品、技术或市场。从这一点看词义上的垄断,其实不过是一个描述性的中性词。当然,排他性控制行为可能妨碍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有或大或小的负面效果。但是同时,排他性控制也是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比如产权的基本特征就是排他性专有,而行政权在几乎所有文明国家都只由一个政府独占。如果两个以上的财产主体声称对同一块土地或同一幢房子拥有同等的财产权利,或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府声称对同一个管辖区拥有同等的行政权,那必将群雄四起、天下大乱,断然不会有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
经济学上的“垄断”概念,是从日常词汇里借来的,但比语义上的垄断定义要来得复杂。虽然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说,经济垄断(或市场垄断)就是在一个产品市场上只有一个买家或一个卖家,或者略微放宽一点,那里有少数几个卖家或少数几个买家。但是,在真实世界里导致某个市场被独占或寡占的原因,却是各式各样的。更为重要的是,由种种不同原因引起的市场垄断,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很不相同。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分歧,常常发生在对垄断行为不同的因果关系的认识和分析上。
出现市场垄断的成因,大体有以下五种。
第一种,由资源的天赋特性带来产品(或服务)的独到性。比如龙井茶、莱阳梨、阳澄湖大闸蟹、某某球星或某某歌星。这类产品,在市场上独一无二,消费者又非常愿意出价来享用,卖方因此就获得排他性的独占权。
第二种,发明专利或版权,或者像可口可乐配方那样的商业秘密。这些资源并没有天赋的独特性,但是在想象力和科学技术的商业应用方面有独到性。经验表明,如果一个社会不通过法律来保护专利和商业秘密,那么这个社会的发明创新就可能供给不足,对经济增长不利。当然,技术一旦被发明出来,由社会共享共用也可以加快新技术的普及,所以各国对专利的保护通常设一个时间区间,过了时限就让此专利对社会免费开放。
第三种,赢家的垄断。凡竞争就有输赢,市场竞争也不例外。市场竞争的胜出者可能凭实力、战略和策略,将竞争对手一一击败,赶出市场。典型案例数不胜数,美国如IBM、微软和苹果公司,欧洲也不少,小国如荷兰,出了一家光刻机制造企业阿斯麦尔(ASML),居然打遍全球无敌手。这些独家或寡头生产的产品,不是别人不准做,而是一时之间,没有哪个在市场上做得过它们。
第四种,成本特性产生的垄断。一些产业,需要巨大的一次性投资,才能形成供给能力。这些投资一旦发生,就成为沉没成本(即几乎别无他用)。由于沉没成本不再是成本,所以对这些产业来说,新的竞争对手面临极高的进入门槛,因为必须支付一笔巨大的投资,才可能与在位厂商竞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垄断”。
第五种,强制形成垄断。这就是运用非经济的强制力量,清除竞争对手,保持对市场的排他性独占。这种强制势力,可以是高度非制度化的,如欺行霸市、强买强卖;也可以是高度制度化的,如政治性禁入或限入、行政管制牌照数量,或由立法或行政命令阻止竞争而产生的行政性垄断。需要说明,强制形成的垄断,虽然动机完全不相同,但在行为上,垄断者的独占或寡占地位都是由非经济力量造成的。
在真实世界里,一果常常多因。垄断的成因可能是混合型的。以美国AT&T公司为例,早年是创新带来的垄断(发明电话),后来是自然垄断(铺设了全国电话网络),而到了1926年以后就享有强制垄断(法律确立该公司的电话市场独占权)。再看前不久热闹非凡的微软反垄断案,微软公司创新的垄断是否伴有其他“不正当手段妨碍竞争”,成为控辩双方分歧的焦点。
这些复合型的垄断成因,进入细节之后,尤其纷繁复杂。为了制定及执行相关政策所需要的明了和准确,我们应该进一步化繁就简。本文选择从产权角度,对形形色色的垄断做进一步的清楚区分。
首先明确一下,许多所谓的垄断恰恰是产权的同义词。譬如上文提到的基于资源独特性、基于发明和创新、基于市场竞争的胜利以及成本优势带来的垄断,都是从产权排他性里派生出来的垄断。保护产权,同时就保护着这些垄断,两者是分不开的。产权是由社会强制执行的关于资源利用的排他性专用权利,那恰恰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产权像一切权利一样,依托于社会关于“正确和正义”的道德共识,并由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社会强制机制来界定行为自由。其中,政府依法保护产权是现代经济秩序最重要的基础。政府保护产权,当然就是保护这种排他性权利。在这个意义上,保护产权必定派生出某些垄断(排他性控制资源利用)的结果。
其次要明确,政府保护产权的原则,是保护产权主体对于其拥有资源的排他性选择权,但必须以这种排他性权利不妨碍他人行使其拥有的产权为限。比如,政府保护房屋主人排他性的居住权,但是,房主在其房屋里产生可能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从发出噪声到窝藏毒品,都受到限制或法律的制裁。
到了市场上,产权的界定和履行变得复杂起来。因为这里有众多买家,也有众多卖家,各有各的产权,行使起来难免互相影响。甲、乙都要卖货,竞争导致价格下降。在这个意义上,甲乙双方都受到对方的“损害”。能不能为了保护甲的产权,而将乙逐出市场呢?不能。因为那样就侵犯了乙的产权(交易权)。能不能同时保护甲乙双方,但下令提高市价?也不能,因为那就侵犯了买方的产权。所以,在市场上,政府只能遵循一个原则:保护各方平等交易的权利,但不保护任何一方自愿参与交易所能获得的市场价值,否则,必定违反对产权的普遍性保护原则。
上文提到的第五种垄断——强制性垄断——就是在保护某一方产权的同时,限制甚至禁止了其他方产权。与前四种市场垄断不同,强制性垄断不是普遍保护产权的结果,而必定含有某种侵犯他人产权的结果。
参考资料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周其仁,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8月
《国富策:读〈管子〉知天下财富》,翟玉忠,博瑞森管理图书,2018年12月
《管子译注(全二册)》,谢浩范;朱迎平 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12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