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听说,付出就会有回报。又听说,有了付出,不要期待有回报,不然得不偿失,反而失落。其实这就是观点所在,正反皆可。且随着人的经历阅历拓展,视野角度的不同,衍生出更多观点。
每个人立场眼光不同,不必强求,更无须争辩得面红耳赤。今天要说的就是这些类似的社会新闻给大家带来的感受。
1
卖煎饼果子的大婶月入3万;开出租车的大叔家里有几套房;90后小伙成为了长跑教练,1个月徒步走1300公里而获得知名度。想必这些新闻大家都有所耳闻。毕竟,前两条新闻里的人物并不算得上稀有。
从第一条前个月火爆的社会新闻里,衍生出很多励志观点。也有人同情大婶一个月即使盈利3万,刨去成本和生存必需品,剩下的还是不够去买套房遮风避雨。
而第二条社会新闻也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无论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如今靠动迁发家的当地人,都不在少数。也因此引发了婚姻爱情与梦想等一系列的毒鸡汤文章。这些文章无一例外地告诉你,没有经济基础,要实现梦想,做梦去吧!
人家那都是实现了财务自由,才来谈创业,谈理想。人家家有几套房,没事做闲得慌,还在做出租车司机呢!你呢,凭什么不为自己的第一套房奋斗呢?
最后一条,则是典型的励志鸡汤类新闻。90后小伙逐渐将原先作为兴趣的长跑变为事业。在家人亲戚都反对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坚持不懈,跑上1300公里回家,来证明自己的热爱能够创业,名利双收的。
2
只能说,看再多的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即使你总结了,也没有去坚持实践。惟有坚持,才知道,别人的经验是具有普适性的,还是只适合某个人的。
而看再多这样的社会新闻,对我们也助益无多。最多你可以想想,通过这些新闻或鸡汤文,你有没有找到自己热衷的、想要持续做段时日的事情。而至于这事情能不能给你带来经济利益,那就要靠你去判断和尝试了。
许多人读到《跃迁》,之后就渴望着迅速成长。也许有人经历一件重大事件,能一夜长大,悟透某个道理。但对于“迅速成长”这个词眼,我是不敢苟同的。
私以为成长需遵循自然法则,“揠苗助长”我们在教育界听了无数遍,受的教育也经历了多年,没听说成长是可以“迅速”到达的。无非要吃一堑长一智,或者聪明点的,触类旁通。但快速飞跃全方位地成熟,我认为只是一种异想天开,与小时读过的童话无异。
3
在上世纪9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步入小康,自给自足,人们才发现心灵上匮乏,于是心灵鸡汤类书籍开始触及普通人。正在改革开放上升期的我国,也按潮流趋势引进了心灵类畅销书。鸡汤类励志文章在二十年内的风头曾经一时无两。
但渐渐随着更多观点涌入国内,思想上的开放才算起步。国内各界人士才开始思考,光有鸡汤励志,却没有给出解决方法的文章,是不是真的好文章?而看了这些文章,是不是就能解决贫富差距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就能给个人发展成长带来启发呢?
后期朋友圈就出现了很多毒鸡汤文章,看似是反对鸡汤,其实换汤不换药。当然,如果你指望靠一篇文章就能令自己顿悟而成长,当然就是你的问题了。
现在有很多文章,说是反鸡汤的。如果是小说类,我觉得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提。毕竟,写实类的小说,本该是贴近生活的,而不是靠着煽情和夸张来蛊惑人心。如果说是反鸡汤,倒不如踏踏实实写就,就成了。
当然,我无意去抨击谁的观点。只是觉得,阅读是好事,是为每个人增加间接经验的最有效方法。但生活还是要靠自己去经历。不要奢求或以为倚靠别人的经验,就能带自己飞,就能跨越阶层,不费吹灰之力。
《真心英雄》的歌词里,李宗盛早就写过,“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你所看到的功成名就,都是别人靠着半辈子甚至一辈子的积累到达的终点和结局。
如果他是依靠家族势力获得成功,那么我们就更无需去眼红。难道真的要怪自己投错胎?面对现实就好,一路上,和别人比较,终成心魔;和自己比较,才看到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