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起读过的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非《沉到河底就能采到珍珠》莫属。因为是最近刚读过的,脑子里还一直盘旋着触动自己的片断,对照自身存在的问题,努力地改善原有的认知与行为,期待有所进步。
这本书是蒋坤元老师去年5月出版的,已是次新书,今年4月他又推出两本,已累计创作出版38部,发表文章数千万字。
如此高产,你说蒋老师是一位著作颇丰的职业作家,当得起吧,可他明明经营着一家年产千万、与文化产业一点都不沾边的制造型企业,而且他并不是不懂行不问事的股东,当初起家的时候,看图纸报价、操作维修机器,全都亲历亲为,可谓现代版的文武双全(蒋老师当过海军特种兵,武也应该有两下子)。
他是如何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的呢?除了老天厚爱的天份之外,有没有普通人可以学习借鉴的经验呢?
别说,我不用沉到河底,只是沉到这本书里,就采到了几粒晶莹饱满的“珍珠”。
这本散文集,虽是集合了蒋老师日常生活中随手记录的九十多篇回忆与感悟,却在读的过程中,读出自传的感觉。打破书的编排模式,重新排列组合,可以捊出一条蒋老师的成长与成功线。下边,就撷取这条成功线上的几粒对我感触最大的“珍珠”分享。
一、“也许,干大事的人都是疯子。”
第一粒珍珠,强烈的愿望,愿望越强烈,越有勇气,越有一种疯狂劲。
蒋老师早年在阿舅的厂子里做销售,在一般人一年收入几千块钱的时候,他年薪就达十几万。
这时发生了一件事。一个冬天的早上,他按往常一样要骑摩托车上班,可摩托车被冻住了,发动不起来。发动时脚柄打烂了他的脚,鲜血直流,他跌坐在地上半天起不来。
做公司销售副总的太太看见,让他坐自己的车去上班。他的倔脾气上来,不理太太,太太开着小车扬长而去。蒋老师的心比脚还还痛,涌起强烈的愿望:我要有自己的车,我要自己开厂。
这强烈的愿望促使他义无反顾,放弃年薪十几万的优渥报酬,租小平房开始了自己艰辛的创业生涯。
蒋老师跟比我大5岁的亲哥一般大,我们是同龄人,虽生活背景不一样,但当年处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机会确实很多。比如就拿拿地来说,我哥朋友就鼓动他一起拿块地自己搞开发。
但呆在国企旱涝保收,又稳当又安逸,哥虽有当老板多赚钱的愿望,但这愿望绝没有强烈到“一定要”的程度,自然没有破釜沉舟把铁饭碗砸了,辞职下海的勇气。
后来所在的企业效益大幅滑坡,减员提效,被动下海,但是好机会也错过了。
二、“你,等着瞧。”
第二粒珍珠,强烈的自尊心,自尊心越强,越有斗志,越有改变的可能。
蒋老师初涉职场,在一家蛇皮厂做出纳。一次跟着老板去一家企业收款。对方在饭店摆酒招待他们。蒋老师刚在饭桌前坐下,他的老板就轻蔑地一笑,手指着他说:“我们都是老板,饭桌上轮不到你。”
蒋老师深受刺激,发出“等着瞧”的誓言。
读到这一篇时,不禁想起自己当初出来打工时的那段求职经历。
进入装璜考究的大楼,在楼下会客厅填好表,等了一会儿,方见一位四十多岁派头十足的老板出现在楼梯上,边下边居高临下瞥了我几眼。
接过秘书递过去的登记表,扫了扫,眉毛一挑,“哟!北-京-大-学!”一字一顿惊呼道。
我一愣,明明填的是一所中专,8个字,白纸黑字,类印刷体,这哪跟哪儿啊!
看那老板,眼皮耷拉着,嘴角扯着,一脸的傲慢与不屑。我反而看不起他,不卑不亢纠正道:“北京XXXX学校,中专。”
“哦……“老板夸张地拖起长音哦了声,嘴角讥讽的意味更浓了:“我以为是北大呢!”
我自然是有自尊心的,有那么一小会后悔自己学生时代没有好好学,没考上大学。但我更强烈的反应是那老板狗眼看人低,人品不行,有几个臭钱就觉得自己了不起。
压根没有激起自己奋发图强的斗志,傲娇地宣告:今天的我你爱理不理,明天的我你高攀不起。刻苦学习,考一个档次高、名气大的学校,依然揣着这派不上用场的文凭,求些普通的基础职位,蹉跎了几十年。
三、“只要自己爱一行专一行,当伙头军应该同样有出息。”
第三粒珍珠,精专一行,必有出息。
优秀的人,做什么都优秀。蒋老师就是这样优秀的人。他从小就表现出要做就做最好的,沉到河底采珍珠(这是真事),学插秧,学修枪械,学做火头军……除了天资聪慧,学的态度,做事走不走心也是重要的环节。
说起来,我也是家庭主妇,天天烧饭,可我的厨艺就非常一般。拿最简单的熬粥来说,我是天天熬,可还是有时厚了有时薄了,不厚不薄要看人品爆发。
读到这里时,我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回顾自己的做法,习惯“差不多”就行。几种杂粮,这个倒一点,那个倒一点,把小罐子倒八分满(这个也是估计,没仔细看刻度),每种杂粮膨胀不一样,倒多倒少了,那就有厚有薄。
一句话,我并没有认真对待做饭这件事儿。
有心之人,干一行爱一行,事事成。蒋老师当年专门用自己的津贴买烹饪书研究,除了企业家、作家,还修炼成一位优秀的厨师。
蒋老师书中有许多他拥有的闪亮的珍珠,比如严格自律,超强的行动力,勤劳勤奋,吃苦耐劳,友善爱家等等,用心读,总能采到自己心中宝贵的珍珠。
珍珠傍身,我们也必将如珍珠一般璀璨丰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