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信仰,一直以来我都很困惑,去年在看完《冈仁波齐》后更加困惑:究竟什么是信仰?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有何利弊?是一种变相的我执吗?…
身边有一些好朋友,每次他们去寺庙都会很虔诚的叩拜,嘴里经常说的也是要与人为善,相信因果报应…
我想他们应该是有信仰的,但每次提及,他们都会否认。最近才知道,原来在他们的定义里,信仰是一件很庄重的事情,他们还远远不及。
那么究竟什么是信仰呢?
百度百科里说:信仰指对某种思想或宗教及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敬仰,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带有理智的主观和情感体验色彩,特别体现在宗教信仰上,极致甚至会丧失理智。
与定义相比,也许他们是对的,他们对佛教的信与虔诚仅是浅尝辄止,还上升不到信仰的层面。
信仰是一个很严肃的词语,是一件很庄重的事情,就像《冈仁波齐》中,他们可以举家出动,耗时几年,老人、孕妇、孩子…,一步一磕,向着心中的圣地朝拜而去。
那种信是融入进了骨血里,幻化成为了自发的行动,没有任何问题、没有一丝疑惑,对心中所信的,是一种无上的敬仰和绝对的忠诚。
2
现实生活中,可能谈得上信仰二字的人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都如同我所认识的朋友般,心中有着那样一份信,正是由于这份信,他们有了所敬畏和坚持的东西。
有段时间,听着他们侃侃而谈,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迷茫中,我实在不懂得:我也不做什么坏事,我也不是不善良,为什么我却没有所信,我却讲不出他们所说的那些大道理呢?与他们相比,感觉自己仿佛缺少了点什么。
于是,我试着去信,尝试着像他们一样,可是脑海中、心中所积淀的理论和认知,令我无从信起、不能不敢涉足。
就像好友和我分享:他们在家里,点燃熏香,静静的打坐、禅定的心境;或逛街的时候,偶遇一家佛系小店,茶海、檀木、佛音…,以及与店主海阔天空的场景…
最初,我会去羡慕,想要去尝试,可慢慢的我发觉,对于这些以及类似这些的东西,哪怕是手机屏保里自动更新的几张佛系、禅意照片,都会令我恐惧,越看越发慎,总会立刻马上删除。
原来,与他们的信相比,我竟也是隔着十万八千里。
3
伴随着成长,关于信仰我不再那么执着,有也好,没有也罢,此刻的我很好,这就已经足够了。
前段时间,在五台山的塔院寺里,看着熙熙攘攘转塔的人群,听着延绵不绝念经的声音,有那么一刻我特别不解:所有人都在做什么,转塔、念经就能平安?就能心想事成?这是信仰还是变相的我执?是离真理越来越近了?还是背道而驰?
第一次,关于信仰我有了不同的思考。也许它就像一个工具,于创立者而言,它把所有相信的人笼络起来,借以实现自己目地的工具。于信奉者而言,生活的无助、前途的迷茫,因为相信,仿佛有了寄托,越相信,力量就会越大。
然而,在罗喉寺,看到大群人被组织着礼敬佛祖,被教导着尊老爱幼的场景时,那一刻我又被震撼和感动了。也许有所信仰还是好的,至少它告诉每一个信奉的人,要有基本的公序良德,要有所敬畏,它传递的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观。
在这个世界上,尽管不是每个人,但有一些人,还是要有所信的,只有信着,他们的行为才有了限制,只有信着,他们也才能够找到某种寄托,收获一种内心的平衡。
无论,它是或不是一种我执,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每个人开心就好。
4
近来,在好朋友的帮助下,我慢慢明白,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不过是一份简单的幸福和平安。
信仰无所谓有与无、好与坏。
倘若你心中有所信,它又能够带给你力量,在你疲惫、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你希望、指引你前路,那么于你来说,如此信仰,有就很好。
倘若你心中没有所信,但你依旧在稳稳的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纯然的去体验当下,自在的去经历生命,无论遇见什么,虽然看似无所仰仗,但内心却很充盈,依旧能够积极乐观的继续前行,这也很好。
因此,关于信仰,它只是不同人的不同选择,不同人的不同生存手段,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