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里,一群群微友爬高山,拔苦笋,尝野味。信步野外、观赏野景,吃点野菜、品点野味,享受了许许多多的“野福”。可你知道吗?却有另一群人该野的年龄没得野,该野的时候不能野,正在上课上补习班。
不花功夫,功课就是均衡不了,而均衡不了,高级、高等学校就进不了,进不了,前途就一片渺茫。老师和家长都会这样说。
高三老师忙的时候,就知道学生学习忙。既然没有周六、周日,没有自学课、体育课,也就看不见他们的笑脸。老师赚了额外上课费,孩子能不能从额外时间中取得更多的知识,没人过问。反正,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也是这样做的。成人都不去也不能去理解其中的道理,孩子他有时间有资格有能力吗?
小李子把半天的野外收获,放到了家里的电视柜上。近些年,生长在溪边的菖蒲,多多少少成了室内盆景的主角。而能进入人们的法眼,估计是因为它那长年葱绿的身影。据说,一类水、二类水的地方,菖蒲才长得茂盛,长得漂亮。原先,我也听别人这样说,以为就是这个道理,但今儿个早上,我还明白了小菖蒲之所以喜欢与高山做邻居,与山泉共生存,是因为它不想过多地占领空间占有地盘。我们的孩子也是弱小的啊,他们的肩膀也是瘦瘦的啊,从小接受大江大河的考验,是否会有人生风险呀?知识,如果不是从安全里取得,损害了心理健康,留下了阴影,而后会不会拖累他的一生的啊?我的儿子陈思说,他没有快乐的童年。你的儿女,大家的孩子,也这样吗?
还是多点与大自然接触吧。当一个男孩不知道蛐蛐是什么,那少年鲁迅的快乐,他们身上就没有,但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们呢,断章取义,单单只绘声绘色地叙述鲁迅刻在课桌上那个“早”字。当一个女孩不知道女红是什么,年轻结婚时的种种幸福,就少了一件亲自打造的事,但严格的父母们,只允许跳舞蹈、弹钢琴来打发她们空闲的时间,说实在的,今日能走上红地毯且能长期走下去的女明星,还真的不是很多。
去野外走走吧,带孩子与大自然亲近一些吧。不妨说说小草的名字,不妨讲讲树类之间的不同,也不妨说说青苔何以成为青苔,菖蒲何以成为菖蒲?
古代人学会用绳子打结,记住了自己一天里做过什么事多少事。当代人与手机一道同甘共苦,好像也没聪明多少?大脑不仅只是记忆,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还用来思考的。就孩子来说,生产、生活、生态知识的取得,更多是来自自然界和小人社会,来自他们亲身的实践与体验。其中孩子的好奇性,大人更要好好地呵护。
眼下社会,就是一个成人设计成人造就的社会。孩子只在儿童乐园、人为的空间里做做爬上爬下的运动,也有一些启智类保健类活动,譬如在模板上画画,其实只是添色,大多是从成人的角度开发的,没有多少孩子气息。我看了这些单一乏味的设计,无论是立体的还是平面的,就无缘由地想跟人发火与谁置气,不知是我还是他们,似乎更单一些,也更弱智些。
陈水河整理于2018.4.2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