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一 松树的种子
>> 初中三年,我读了三四十部名著,累计两千多万字,写下三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储备了丰富的精神能量,形成了足以支撑自信的读写能力。升入高中后,由于读书习惯已经形成,再忙再累我也没放弃读书。于是,面对中考、高考语文试卷,我有一种居高临下、举重若轻的感觉。中考120分的语文试卷,我考了118分,作文满分。高考150分的试卷,我考了141分,作文满分。读书不仅助我圆了“双状元”梦想,而且会让我终生受益。
◆ 一、非常挑战
>> 一本总共不过176页七八万字的语文课本,经过不断的发酵、注水、添加、“增殖”之后,便无限膨胀起来,形成至少9本总计1226页一百三四十万字的练习册,两者的文字量差不多是1∶20!再看看出版社,全是大牌社。
>> 孩子们“喜欢读的书”大体上可分四类:一是知识性的,如《上下五千年》、《野生动物大全》等;二是科幻、魔幻类,如《三体》、《哈利波特》等;三是少儿读物,如《笑猫日记》《女生日记》《小飞人卡尔松》《淘气包马小跳》《五三班的坏小子》等;四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在四类读物中,以“少儿读物”与“古典四大名著”拥有读者最多。可是了解后发现,孩子们读的基本不是原著,而是所谓的“缩写版”。总之,小学阶段,孩子大多没读过一两本像样的书,且对语文学习了无兴趣,大量的时间精力几乎都花在了学习英语或竞赛训练上,以致有的孩子语文差得还写不出成个儿的汉字……
>> 记得钱理群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基础教育的全部任务,就在于为学生打开广阔的文化空间。
>> 无论孩子还是老师,最具考验性的无过于整本书阅读了。
>> 从教30年,自己见过太多太多高智商的孩子,终日被囚禁在课本的蚕茧中去死记硬背,被训练考试搞得手忙脚乱、焦头烂额,但就是没有真正的读书,不知道课本之“茧”外有无限广阔的大地和蓝天。
◆ 三、艰难的破冰
>> 真正的教育改革是变教为学,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真本事是会自学,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会读书,多读书,能写得一手好字,又能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写出来,写得一手好文章。
◆ 四、终于破夔门,东流成大海
>> 三年下来,初一孩子人均读书二三十部,阅读量千万字以上;
>> 在这种情况下,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阅读名著,是要承担风险的,也很容易招致非议,是件受累不讨好的苦差事。但是,人大附中的于老师和他的伙伴们知难不退,充满自信。他们坚信阅读的力量,坚信教育的规律,并且通过创造性的工作,让学生们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因为他们坚信,任何劝导规训的金玉良言都比不上他自己翻开书页,亲身体验书本中奇妙而广博的世界。
◆ 一、语文教育的根基
>>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著名学者、书香校园的首倡者朱永新先生则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学生的精神成长。
>> 我们给学生推荐作品有一个标准,就是:健康和美、正能量。
>> 贪心太重,功利心切是读书的大敌。
>> 在读书方面,习惯也只能由习惯来培养,兴趣也只能由兴趣来培养。有喜爱阅读的老师,才会有喜爱阅读的学生;有视野开阔的老师,才会有视野开阔的学生。
◆ 二、读书·写作·成长
>> 基于如上思考,人大附中自2010年起在初中全面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活动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首先是“海量阅读”。在初中的三年里,我们推荐的“必读”“选读”作品不下50部,学生人均阅读古今中外名著达30部,人均阅读量达2000万字。从展示读写成果的《人大附中学生这样学语文:走近经典名著》(于树泉、吴凌编著)一书中,可以看到学生读过的书超过百部。时至今日,人大附中的名著阅读活动已经扎扎实实地开展了10年。通过读书,学生的眼界大开,胸襟大展,丰富了人文积淀,提升了语文素养。
>> 其次是“多元阅读”。“基础教育的全部任务,就在于为学生的成长打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钱理群)。中学生既要读文学经典,也要读文化经典,包括历史、政治、军事、经济、天文、地理、哲学、心理等,一切值得读的书都在可读之列。在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先后推荐了《论语》选读、《庄子》寓言、《诗经》、《楚辞》精选、《菜根谭》以及古诗百首、对联百副、寓言百则;哲学方面,推荐老子、王阳明、周国平;社会学方面,推荐了《现代化的陷阱》《猎杀中国龙》《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心理学方面,推荐了毕淑敏、卡耐基的经典作品……通过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来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健朗精神、书卷气质和家国情怀。最后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专题阅读”。譬如由《狼图腾》《重返狼群》《藏獒》组成的动物专题,由《大秦帝国》《大秦将军》《蒙古帝国》组成的历史专题,由《鲁迅传》《毛泽东传》《钱学森传》《贝多芬传》《林肯传》《拿破仑传》《海伦·凯勒自传》组成的人物传记专题,以及由反映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历程的作品构成的“红色经典”专题等等。
>> 以下五点是引领学生读书的关键所在。第一是激发兴趣。
>> 第二是读什么书。
>> 第三是阅读心态。
>> 第四是读写结合。
>> 第五是教师和家长的作用。
◆ 三、培养兴趣第一
>> 1. 典型引路,激发兴趣
>> 2. 营造气场,培养兴趣
>> 3. 激活课堂,发掘兴趣
>> 4. 点燃挑战的兴趣
◆ 四、自主阅读为“本”
>> 1. 重在唤醒内驱力
>> 自主阅读是读书的本色
>> 如果我们的孩子在10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们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那么,我们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学校教育实际上不仅仅像母乳一样给孩子以最初的滋养,最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让他们学会自主飞翔。
◆ 五、整本书阅读的九个注意事项
>> 1. 别把读教科书混同“读书”
>> 2. 读垃圾书贻害无穷
>> 3. 读书别好高骛远
>> 4. 读书不是搞活动
>> 读书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活动,真正的读书应该是一件很安静的事。从培养兴趣、推进读书的目的出发,偶尔搞一点活动是可以的,但不能替代读书,不可用主要精力去搞各种活动。
>> 5. 读书别搞庖丁解牛
>> 6. 读书不是知识梳理
>> 7. 读书不是扎作业堆
>> 8. 读书不必细嚼慢咽
>> 9. 读书不是题海训练
◆ 二、红色经典阅读课程设计与教学案例3
>> “阅读”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效率、广度和深度三个方面。
>> 为了检验学生是否认真阅读《红岩》出一些很难作答的考题,如:在监狱中一起绣红旗的狱友们的名字?小萝卜头和成岗告别时说他要被送到什么地方去?甫志高因为要给妻子买什么而耽误了转移时间最终被捕出卖了同志……这些问题不要说学生,估计很多看过《红岩》的人都答不出来。我们可以感受到狱友绣红旗时对祖国的挚爱深情,我们同情小萝卜头向往自由却即将离世的悲惨命运,我们痛恨甫志高只顾小家不顾大局的自私自利……但我们谁也不会对上述问题中的细枝末节在意,因为那本来就不属于阅读中最重要的最闪光的思想情感。所以这种考题是在为难学生,非但不能检验学生是否进行了认真有效的阅读,反而会干扰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产生逆反情绪。如果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在阅读中只关注所谓“细节”,阅读过程将成为令人厌烦的“煎熬”,何谈“享受”和“成长”?
>> 卡尔维诺说:出于职责或敬意读经典作品是没用的,我们只应仅仅因为喜爱而读它们。
◆ 一、要读好书、多读书
>> 为什么自认为读了不少书却依然写不好作文,应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盲目跟风,浪费了孩子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读那些根本不适宜或不值得一读的书,消耗了宝贵的生命,结果一无所得。我做过多次读书问卷调查,发现很多触目惊心的问题。比如:食古不化,十一二岁的年纪,却一头扎进《道德经》《六祖坛经》《黄帝内经》中,读得晕头转向;“食洋不化”,盲目拒绝中国书,却在《罪与罚》《傲慢与偏见》之类不易读懂的书上耗时间。
>> 人大附中秉持海量阅读的理念,从孩子迈进初中的第一天起,就引领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读书。三年时间,孩子阅读量的底线是:人均不少于30部书,1000万字,平均每天阅读1万字左右。整本书阅读达到这个水平,再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写好作文就大有希望了。
◆ 三、读和写要有机结合
>> 一个是读什么,就写什么。
>> 一个是读到哪,写到哪。
>> 一个是心中有啥感触,写啥感触。
◆ 四、要鼓励孩子写“放胆文”
>> 1. 篇幅不限,写多少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