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结束了,这几天学生们的主要任务是复习地理、生物,因为这两门课要中考。那我们这些所谓的主课老师也被迫清闲了下来,每天按时上班,到点上课,主要是监督检查孩子们的复习效果。不用备课,不用讲课,心闲啊!
闲来无事,便翻看自己保存在掌阅书架里的书,一眼就看到了收藏已久的《食南之徒》,马伯庸的作品。他的《长安的荔枝》最近不是在热播吗,我这个马粉自然是要追的,每天一边做饭一边看。追剧之余,就读书吧。果然,一读就放不下了。
和《长安的荔枝》一样,这部小说不算长,只有十四章。故事的背景是西汉景帝时期,主人公是个胸无大志的小县丞,名叫唐蒙。但这个小人物有一项特殊技能,就是绘制地图(舆图)。作为现代人,我们对地图是最熟悉不过的,但是放在唐蒙的时代,张骞还没有打通西域,南越还没有归附大汉,东海之外茫然无知,西南也只是被笼统地称作蛮夷。在当时的人们心里,中原之外的地区充满了未知,充满了神秘感。而唐蒙凭借着他的特殊才能,将“茫然无知”变成了“历历可见”,开启了汉文化向南拓展的大潮。这部小说,与其说写的是历史,不如说是在写“地理大发现”对于汉朝开疆拓土的贡献。
小说从大汉与南越国之间的微妙关系写起。南越位于五岭以南,应该就是今天的两广一带。南越王赵佗本是秦末战乱时从中原南下建国的,称王后仍对大汉称臣。南越依托着优越的地理形势和气候条件,国富民强,臣民分为秦人和土人两派,由于利益关系,逐渐有了与大汉分庭抗礼的想法。于是,汉朝派世家之子庄助出使南越,说服其归附。庄助又阴差阳错遇到了唐蒙,于是便有了这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
这还是一部关于美食的小说。有人评论说:“这部书不适合饿肚子的时候看。”的确如此,马伯庸写美食的笔力实在神奇,鱼鲜酱美,令人垂涎欲滴。而且,这部小说的创作灵感就来自于《史记》中《西南夷列传》中一个因为美食而被灭国的故事,也就是小说中提到的枸酱。据说,书中涉及到的南越风土、掌故、建筑风格以及用具,都有史料为证。读完这部小说,我才知道,广州原来还有南越王博物院。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题目《食南之徒》,我理解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唐蒙这个人,吃尽南方美食;二是指汉朝吞并(收回)南越的路途。这条路,是唐蒙探出来的,是真正的“地理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