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听到《受戒》这本书名是在一次讲解文案创作的线上课程上,主播推荐说,汪曾祺先生的文笔很有画面感和音乐感,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大家借鉴学习,并列举出小说《受戒》里的名句——“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当我某天早上拿起笔记本背诵这句话时,我发现真的写得很好,很押韵,又很有节奏感。对这本书的好感和好奇心从那时候起就悄悄埋下了种子。
国庆节前天晚上,我穿越拥堵的虎门大桥赶去佛山和爸妈团聚,谁料一堵堵了整整22个小时才到爸妈打工的出租屋,到达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晚上八点多。第一天主要是跟他们聊聊天,汇报汇报工作及个人情况。第二天等到爸妈都去上班了,我就跑到附近商场闲逛。忽然发现拐角的地方坐落着一家很文艺的书店,我欣喜若狂,总算可以结束了我漫无目的又一无所获的搜寻,找到打发时间的好去处。走进书店,书架上很多书在我脑子里像走马灯似闪过,似曾相识燕归来,最让我拿起无法放下的就是汪曾祺先生的这本《受戒》,记得当天一起买下的另一本书是《中华美文》。
从10月3日到手到12月11日结束这本书,我跨越了整整两个多月,因为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是密密麻麻的宋体字,没有一幅插图或大的空行间隙,读起来难免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好像告诉我永远别想读完它。虽然期间有过想一口气看完的焦灼急躁,也有过翻看未看的部分而灰心懈怠。但绝大部分时间我都很愉快的,不知不觉在2017年结束之前读完了它,并立志抽出下班时间写写书评。
编辑此书的作者王风在后记中讲到,他将汪先生生平作品分为四辑,小说两辑——《邂逅》《受戒》,散文两辑——《一辈古人》《彩云聚散》。《受戒》很明显定义是小说集,但我觉得把它归类于散文也未尝不可,汪先生的小说里散发着散文的淡淡清香,每每读罢赏心悦目,朗诵时心驰神往,回味无穷。也正如外界宣传的那样,汪先生是“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对此我深信不疑。
比如我最喜欢的短篇小说《珠子灯》里面写珠子灯写得特别美,“尤其是那盏珠子灯,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水,显得异常安静。元宵的灯光扩散着吉祥、幸福和朦胧暧昧的希望”。还有结尾写孙小姐离世后珠子灯的命运写得非常得感人,“从锁着的房间里,时常还听见散线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在地板上的声音”。
读完这本书,自诩自己是汪先生的忠实读者,想写点感悟以作纪念,一用来证明我曾来过,如到此一游之类,虽过去肤浅单薄,但对于刚刚踏入文学这个门槛的我来说自我激励意义大于本文的实际文学价值,二来是希望这对徘徊在这本书门外的读者起到一个介绍的作用。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有四点。一是汪先生对家乡壮阔庞杂的风俗礼节、人情世故如数家珍,书中对当地习俗的记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二是通过小说里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爱情婚姻价值观彰显出作者对人性、命运、婚姻的思考,传达出达观随性的人生态度。三是作者的语言简练优美,清新自然,尤其擅于叠音词,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幽默风趣的语言里总蕴涵着一些生活小哲理。四是汪先生比较擅长讲故事,他讲得故事情节简单,逻辑清晰,通俗易懂,笔下的人物一个个提炼得活灵活现,细节描写得扣人心弦。
壮阔的风俗人情
汪先生作品的一大亮点就是作者笔下描述的故事都来源于自己所生存的那片土地,感情真挚热烈,认识深刻独到。他对当地的风俗礼节了如指掌,俚语也是信手拈来,可见他是一个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心思细腻的人。小说展现了一幅七八十年代中国农村的壮阔图景,乡邻人情、伦理关系、寺庙文化、婚娶丧吊反映出乡村人淳朴敦厚的性格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的精气神。
虽然这样大篇幅描写某一地区特定时期下的传统礼节很容易给有着地区差异、时代差异,文化差异的读者带来阅读障碍,读起来难免艰涩乏味,但风俗下的人情却是普世共通的。这也是这本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著作还能穿过幽暗的七八十年代踏进新时代,走进我们的视野。
记得《故里三陈》中讲陈四,他是个瓦匠,也是迎会上踩高跷的人。文中穿插了一大段描写农村里看迎神赛会的盛况,对于一个生于农村,记忆全在学校的我来说,对这些久远了的传统节日盛会都毫无印象,更何况那些城里长大的孩子,只能凭借着仅仅春节贴对联和门神时朦朦胧胧的余味来读这段文字。但是这并不妨碍大家对陈四这个人的认识,我们能从小说里塑造的一个个小人物里联想到当时社会的景象。
随性达观的人生态度
小说前前后后讲述了三十多个故事,勾勒出四五十个人物角色,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棱廓分明,《受戒》里两小无猜的明海、小英子,《八千岁》里勤俭节约的八千岁、《珠子灯》里坚贞纯情的孙小姐、《徙》里志向高洁的高先生仍历历在目。
这些人物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缩影,也是作者人生观的一个依托。他们身上闪耀的农村人特有的那种纯朴善良的人性光芒是作者最想抓住的东西,有正面的人物,也有反面人物,正反对照中我们看到汪先生随性达观的人生态度。
《八千岁》里八千岁为人节省到村里人都很生气的地步,在八舅太爷“一千现大洋”的收拾后,他最终做出了改变,自己舍得穿好吃好。《大淖记事》里被刘号长玷污的巧云其实心里喜欢小锡匠,两人早就暗生情愫,在乡亲们的努力和祝福下,最后和小锡匠喜结连理。我们从这场普通百姓对抗权贵中看到了正义的希望和对冲破一切世俗的美好爱情的祝愿。《皮凤三楦房子》讲高大头如何在时局动荡、政治变革中凭借自己乐观幽默的个性化险为夷的,从房子被没收到最终要回房子,他天天被关押批斗,写认罪书,全程他积极配合问罪,悠然自得,在他脸上找不出半点落魄可怜的痕迹。最终他盖起了自己的三楦房,扳倒了当地权贵。可见汪先生对百姓的睿智和“人心齐,泰山移”的集体意志持乐观心态。
简美的语言风格
这本书里除了关于乡土习俗和俚语里夹杂有很多不太常见的词语外,比如瘌痢头、扳罾、芫荽、绱鞋等等,大都是很简单通俗的文字,意境却很优美,很多句子流传至今。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特别擅长使用叠音词,长短句押韵,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和画面感,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可读性大大提升。
比如病病歪歪、拖拖沓沓、迷迷瞪瞪、错错落落、乱乱纷纷、叭哒叭哒、忽闪忽闪等不一而足,形容姑娘爱美用“干净爱俏”“挑花绣朵”等民间俗语,贪便宜说“敲竹杠”。佳句有“在一起时,恩恩义义。分开时,潇潇洒洒。”“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一庭春雨,满架秋风。”等不一一列举。
凝练的故事
每一个小说都是在讲一个故事,故事的情节脉络很简洁明晰。通常是先交代主人翁所处的地理环境,邻居左右关系,再讲到他这个人外貌性格,以及在乡亲们的印象中他是什么样的人。他最近遇到什么事,最后的命运是怎么样的。故事大多集中讲述纯洁自由的爱情、朴素浓厚的亲情、患难之交的友情,故事通俗易懂,而我觉得他讲故事最大的优点是会抓人物典型和细节描写,笔下的人物也就有棱有角,有模有样,呼之欲出。
记得《王四海的黄昏》里写卖艺人王四海在某个地方演出因为跟客栈里的貂蝉好上了而放弃自己的前途事业,决定留下来守护着心爱的人。虽然貂蝉有一个年旬五六十的丈夫,但两个人也是真情实爱,冲破了世俗的观念,作者还是给予他们圆满的结局。最后一句细节描写——“王四海站起来,沿着承志河,漫无目的地走着。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将王四海的心思都挑明了,虽然他选择了家庭,但是他对他从前的事业还是有些怀念的,徒增一些莫名的惆怅。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地做选择,做了选择,就只能往前走。
小说里的爱情大都是光明美好的,也有些是有悖伦理道德的,这样的爱情故事也都以悲剧告终。比如《小嬢嬢》里谢淑媛和谢普天超越伦理的热烈爱情,虽然他们为了躲避他人口舌而远离家乡,最终还是没能逃过伦理的枷锁,以谢淑媛死于难产作尾。《詹大胖子》里有妇之夫的小学校长张蕴之,对学校教员王文蕙动了情,后来两人互生情愫,为舆论所不容。他们的爱情最终以他们分隔两地而无疾而终,想必两人也是抱憾终身。
写着写着感觉对汪先生的文学素养越来越佩服,望着书里密密麻麻的圈圈点点有一种重新看一遍的冲动,我知道我肯定会再来一遍。希望这段散漫的书评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