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27周年 文/老倪
在72年前的炎炎夏日,听闻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先后在街头遭国民党特务暗杀后,坐等“第三枪”的陶行知做好了一面继续坚持斗争,一面随时牺牲的准备。然而,还没有等来敌人的枪声,这位一世为苦难民众操劳,一生为平民教育奔波的陶夫子,就因操劳过度突发脑溢血而猝然离世。 那一天,学校的铃子一直打,一直打,打了十分钟,打了十几分钟,打了二十分钟……学生们,教师们,全部哭成一片。似乎那片教育领地,也有了感应一般,意识到痛失了一位大教育家。 百姓乡亲,沿途拜祭,哀伤的挽歌,飘荡在郊野,人们悲痛地吟唱着:“长江里流的不是水,是我们的泪,你是穷孩子的保姆,人民的朋友,我们的导师。“在”万世师表“的大旗帜下,人们护送着这位令人尊敬的教育家,回到了当年他徒手开拓教育事业的地方——晓庄。那里曾经是很贫困、落后、混乱的荒郊野地,经他像牛一般的勤恳耕耘,培育了成千上万的同他一样深入群众的教师,改变了中国落后的乡村教育。“万世师表”,这四个字并不是简单拼凑在一起的分量,在这四个字的背后,有着这样一个人,用自己的一生温润过中华。这四个字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告诉所有人,为人师者还可以活成这样一个大写的模样。 当年,这位已经是全国知名的大学教授和大教育家,放弃了大教授的优厚待遇,离开了和乐美满的家庭,脱下西装,住进了晓庄师范一个到处有着牛粪的牛棚里,与牛为伴,和师生一起挑粪、种田、种菜、烧饭。他写了一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当这歌声荡漾在没有围墙、没有校舍的贫瘠土地上空时,我们至今分明还能感受到陶行知带着中国老百姓自立自强的决心,体会到他《护校宣言》中“爱人类和中华民族的心不可封”的斗志。这就是一位勇士的宣言,一位愿意把自己献身事业和国家的第一流人物。从美国归来后,当他看到中国老百姓的穷苦生活,面对2亿以上人口是文盲的惨状,他顾不上为人父和为人夫的职责,来到乡下推进他的平民教育。 “我们充饥的油盐菜米面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御寒的棉花丝绸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安居的房屋所用的木石砖瓦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今天不应该下乡拜年,下乡送礼,下乡报恩吗?“这是1927年新年里,陶行知写的文字。他带着感恩的心,在那块荆棘丛生的地方,想完成他“百万教师”,“百万乡村教育”的教育梦想。蔚蓝的青天是学校的天花板,金黄色的泥土就是学校的地板,陶行知带领着一批批晓庄师范的学生们,把锄头刨在了中国教育落后的病根上。 “凡我脚迹所到的地方,就是平民教育到的地方。”陶行知就是这样一个一个去教,一点一滴地去做,在陶行知的脚步底下,《平民千字课》送到了沿街乞讨的孩子手里,送到了饭店的厨子手里,送到了蹲坐在太阳下一脸茫然的老人手里,开启了他们的心智,让他们读懂了中国的汉字。他的一双草鞋踏遍了大江南北,迎着晓庄师范的朝阳出发,走到了重庆育才学校的晚霞映照下的校门口。 “皖南事变”后,陪着三百多名孩子每天只喝两顿稀粥,仍然撑足力气,带着两块烧饼奔波在筹款路上的陶行知,变得骨瘦如柴,朋友劝他“何苦呢?”陶先生真诚地说:“育才的孩子大多是失去父母的孤儿,我能丢下他们不管吗?要我丢下育才,比死还难受啊!你说我是抱着石头游泳,不对,我是抱着爱人游泳!我一定要游过急流险滩,到达胜利的彼岸。”教育计划和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他把整颗心都献给了乡村人民和儿童,唯独从心灵发出的,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三十年代的中国,中国,在日寇飞机的轰炸下,每天都有新的废墟,每天都有大量的死亡,在那个苦难的岁月里,重庆育才学校的学生在陶行知的庇佑下,还能穿上演出服绽放出最灿烂的笑容。 他们是日本炮火下幸存的孤儿难童, 这些孩子们的背后是一双慈悲而坚定的目光。他呵护着古僧寺中琅琅书声和稚嫩的歌声,以培育一群苦孩子成材,来实现一个布衣书生教育救国的纯净理想。梁启超先生在《饮冰室全集》中曾说,“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回想陶校长救国办学中的诸多艰辛,这句话用在陶校长身上真是再贴切不过。他把行乞兴学的武训作为育才师生的榜样:“一世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谈及当年陶行知对育才学校孩子的用心良苦,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陈贻鑫曾因被陶先生治好了瘌痢头,送入音乐组学习,成就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大师,至今回忆起这段经历,陈教授依然老泪纵横。 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南京这座六朝古都变成了人间地狱,陶行知奔走在世界各地,发表抗日宣言,对着美国码头工人大声疾呼”不要向日本运输钢铁“,他内心满腔的忧愤,漫溢在他演讲的各个现场,投身进争民主和独立的政治活动中后,他争分夺秒、废寝忘食,跨在两辆轿车的车顶,随处搭起自己的演讲平台,声嘶力竭地呼唤百姓起来反抗外敌的侵略。那一声声的嘶吼,那一张张的演讲稿,倾注了陶行知生命最后所有的心血,近一百天80多场演讲,就像蜡烛的燃烧,一丝丝耗尽他的精力,每一句敲醒大众的振聋发聩的号召,每一场倾注希望的爱国心切的演讲,无不让我们感受到他熊熊燃烧的对国家的爱,对劳苦百姓的爱,正所谓“爱满人间”。当他写完最后一篇演讲稿,倒下的那一刻,他实现了自己说的那句“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他何止是办了一件大事?他不仅唤醒了千千万万愚昧无知的乡村百姓,注进他们心中知识的源泉,还协同救亡人士一起拯救了大难当头的中国,更是传承给了无数教师和知识分子万古不变的精神——要到中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改变国家最落后的地方,用爱之名义培育“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更不是“人下人”。
在这陶先生诞辰127周年之际,想起那个出生在人杰地灵,儒道文化源远流长的古徽州的那个孩童,走访南京晓庄师范学院如今窗明几净的校舍,遥望重庆育才学校的旧址,谁会想到,这个中国孩子,会成为改变中国乡村教育第一人,会成为教育事业的千古典范,会让我们后辈无尽地钦佩和敬仰,我们不称他为“圣人”,因为他不高高在上,我们也不称他为“老师”,因为他早已经超越了“老师”的高度,我们尊称他为“先生”。先生,是一个称谓,也是一种修为,独留一卷隽永,供世人敬仰。千年前范仲淹先生曾长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延续先生的光,去点亮人们心中的亮。从此在知与行之间,我们将永远缅怀这位载入史册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