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总会让人不好受。众目睽睽之下,错误被揭发,突然间,你被逼到了评判的聚光灯下。生物本能让你“或逃或打”(flight or fight),要么快速躲起来,要么奋起反击。上进的你恨透了那种自卑与慌张,暗自下定决心:要不断精进,既证明自己,也让批评者们闭嘴。
然而冷静思考之下,被批评竟是件不可多得的好事。只在事实层面分析,谁受的批评最多?一定是最强的人。博尔特跑赢了所有的地球人,但自从2008年一战封神之后,关于他服用禁药的假新闻就在网络疯传;哈斯廷斯(Netflix的创始人,过去20几年,Netflix的股票增长,天下第一)先知般地决定,Netflix从极为赚钱的DVD租赁转向一无所知的流媒体和自制剧(后来拍出了创世的《纸牌屋》),蹲在华尔街的批评家们乐疯了,疯狂敲打键盘,记录下“历史上最愚蠢的决定”。
最强者们一直“享用”着最强烈的批评。一方面,平庸者们嫉妒他们的成就,总想挑出他们的不足,以此安慰自己的平庸。科比.布莱恩特一生投丢了14481次投篮,历史第一。“科黑”们常常抓住这点,对他进行抨击。那就抨击吧,因为我从没听过迈克尔.乔丹、“魔术师”约翰逊、勒布朗.詹姆斯们谈过科比的投篮。天才们惺惺相惜,批评者们则长戚戚。另一方面,批评者也只对成功者感兴趣。中国卫生情况堪忧的饭馆有多少?但他们上不了新闻。大众媒体只会让你看到海底捞和肯德基们的负面报道。人们都爱负面新闻(那意味着“相对少见”),但时间总有限,只能聚焦着去批判成功者。
被批评意味着两件事:首先,你(可能)犯了错;其次,在某些方面,你是somebody(有点名堂的人)。又因为人非圣贤,我们时时处处都免不了出错,所以第一个条件变得多余。因此,被批评的逻辑更加清晰:你被人批评源于你做出了成绩,“值得”被人批评。该欢笑,至少你真的在精进。
成长路上,批评声你根除不了,否则你就没有真的在成长。那些听不到或者压制批评声的人,才是遇到了麻烦。四年一次的世界杯,赛前都会有大热门。是大热门就没有太多人去批评,全是赞美和歌颂。但世界才不管这一套,它总是充满偶然。热门很可能遇上“冷门”,于是留下“大热必死”的悬案。也不是很悬,因为批评声少了。尼采说,“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What doesn'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批评声就是“杀不死你”的重要组成。
你不该远离批评声,但你也不能让批评声过多地改变你。除了极小部分,批评大多是无中生有,你猜不到它来自什么方向。你就像站在罗马斗兽场中央的角斗士,批评像来自四面八方的恶毒的箭;成功时、成长时,箭如雨下。薛兆丰教授阐述他关于春运火车票的经济学见解,但是他的父亲都在情感上无法理解,提出批评。换作是你,你怎么办?不坚定者会去改变。但如此被动的改变一定没用。你除了把自己变得模糊、迷茫、狼狈,让批评者坐实了你的“错误”,什么都换不来。他们只需不负责任地动动嘴或者敲打键盘,你却得为此脱胎换骨,痛苦而无效。
所以强者会去判断。判断有个标准:批评是不是针对他们“最强”的点。强者都依靠在某个单点上的突破,才获得了各自的成功。那个单点才是关键。苹果的单点是产品的创造力,微软的单点是产品给你赋能。批评如果和那个单点无关,强者们会直接忽略。但如果涉及到了那个本质的点,强者们又会乐于回应,更会基于此做出有益的改变。高级的批评者会和薛兆丰教授争论经济学(而不是情绪),会和科比争论篮球场上的表现(而不是场外),会和戏骨们讨论演技(而不是绯闻),会和民科们争论证据(而不是言谈举止)。好的批评有善意,最好的批评有建设意义。其他的、不针对“强点”的批评,都或多或少,是一种情绪发泄、是一场吹毛求疵。它们是你成功的代价。笑笑就可以了,请一定要继续前进。郭德纲老师说的好,“这种人你多看他一眼,都算你输。”
批评总会让人不好受,但不好受之后,要明白批评的实际意义:你在变强,别人在嫉妒。忽略一大部分,参考一小部分。坏的批评证明你的强大,好的批评让你更强大。下次面对批评,愿你好受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