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于今日凌晨一时过世,享年105岁。
民国女作家中,杨绛先生与萧红是同年生人,比张爱玲大9岁。而今萧红已离世70余载,张爱玲也去世20多年。杨绛先生如今辞世,应说是天假其年,可我们,仍是无法抑制地悲痛伤怀。只因先生的风韵,只因先生的温和。
1
很久之前,我读过《我们仨》。隔了太久的时间,书中很多句子和情节都已经模糊了。
唯独一个情节,我至今仍记得清楚。那不过是一个极细小的情节。
那时,他们的女儿刚刚出生。杨绛先生回忆说,起初,他们没有给女儿起一个特别的名字,只是每天随口叫着各种小名。后来,她和丈夫都觉得圆圆这个名字,叫起来极顺口,于是女儿便叫圆圆。等到为女儿起学名时,也借了小名的音,叫钱瑗。
后来的人生中,他们也从未强迫女儿过怎样的生活。如当初为她起名时一般,顺其自然,不迎合,不屈从,不茫然。千般自由,万事从容。
一切都看似随意,一切都自有其道理。
杨绛先生一生,亦是这般生活。最圆满的人生中,其实蕴含着高度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恰是一种对生命本真的信仰,是一种对自然状态的真诚。
这是一种温和。
2
先生身上有很多打动人心的气质,温和是其一。
丈夫钱钟书称她是“最贤的妻”。我不敢揣测钱钟书先生意思,只是总觉得,这一个“贤”字,或许不仅是指儒家千百年来对女性的贤德要求,或许,钱先生所说的“贤”,更多地是偏重妻子身上那份温糯如玉的气质。
她本有旷世之才,却极为谦卑,极为内敛。她在家中经济极为拮据时,努力照顾好一起留学读书的丈夫。她甘愿耗尽自己的精力养育女儿,她说“这一生最好的杰作便是一个钱瑗”。她认真翻译完《唐吉珂德》等数本经典,在近现代文学的发展中占有令人仰慕的地位。
可是,她从不张扬。先生只是做好每一件自己想要做好的事,心甘又情愿。除此之外,再不管其他的纷扰。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先生早已借兰德的诗作,翻译出自己的心愿。
不涉纷杂,不掺利欲。随初心之愿,从容生活。浮沉人生中,自有对万事的包容。
这便是一种温和。
3
得知杨绛先生离世后,心中是一种空落落的伤怀。
这种感觉就像是,心里原有块温润透明的玉石,却忽地消失不见。
那块温润的玉,是先生的风韵。
一种自民国而来,令人仰慕动容的风韵,带有温和而不耀眼的光芒。我从无法沾染到这风韵,但我知道她就在那里,便觉心安。因为至少,世间还有这般风韵可去仰慕。
而今,先生已逝。我们伤怀,只因世间再无此风韵,可去仰慕。
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是用尽此生,怀念先生的遗风,领悟先生的温和。
从此,“他们仨”又可相聚。她还可以像很多年前一样,给丈夫做饭,可以唤着圆圆的名字,过最和睦舒心的日子。
从此,我们一起,怀念“他们仨”,怀念上苍曾赐予这世间,最令人动容的温和。
鹿十七:简书推荐作者。本科学的法语,硕士又读了传播学。目前游走在北京城里。生平最大志向,是用手中之笔温暖世态炎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