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判语言的本质
谈判的语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话、沟通和协商一致的语言,是一种迅速建立起关系,让话往一处说、心往一处想的方法。
上一篇讲到谈判是为了达成共识,缺乏共识的话,谈判就不会有结果。在第二章里,作者沃斯告诉我们,怎么迅速和他人建立关系。
一、谈判不是为了解决问题
谈判,是一个寻求共识,寻求共鸣,寻求理解的过程。在谈判中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会有两个明显的劣势。
第一,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那么这种心理暗示带来的力量感将令我们变得自大和傲慢。
第二,为了解决问题,我们会变得心急。
· 我们过于心急,过于急迫地想速战速决,想成为问题的解决者……
自大和傲慢,在关系里未必是心理优势,可能是认知偏差导致的,想当然地以为自己能掌控全局。这种情形下,我们容易视谈判为一个现成的剧本,进而释放出表演型的自己。一旦谈判的发展不似预期,我们可能很容易被激怒。
迫切地想扮演“解决者”这个角色时,我们的心急会写在脸上,并在语气中流露出来。
· 安全感将毁于急躁
过于急躁是所有谈判者容易犯的错,如果我们过于心急,对手就会觉得自己说的话没有被倾听,导致我们营造和谐安全氛围的努力付诸东流。
二、无声胜有声,去经验化
沃斯讲述了他在1993年参与的一场银行劫持案的谈判工作,那是他“第一次真正涉身入险,直面人质谈判任务”。所以,沃斯对于这场谈判的经验论述,基本上都是事后进行反思与总结出来的。对于创作这本书这个时候的沃斯来说,这个案件或许算不上棘手,但很有意思——匪首采用了“反情报”行动,给谈判者们提供了各种虚假信息,例如令他们相信他有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比他手段残忍得多的同伙。
在解读这个案件的过程中,沃斯提出了一套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去经验化”操作——不要想当然,要用假设引导。既然“解决者”心态不可行,该用什么心态来面对对方呢?
如果我们太着急,对方会觉得没有被倾听,所以我们需要表现得耐心,持有高度的但不压迫的沟通意愿,在对话中这是“探索者”心态。它的特点是不先入为主,用接纳取代评判,以开放的态度、假设引导等手段取得对方的信任。当我们尚不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和目的时,保持“探索者”心态尤为重要。
· 人们善于说谎
很多情况下,人们觉得坚持自己的看法会相对容易。他们根据事先听说的信息或者出于偏见,在见到一个人之前就先入为主、妄下推断;他们甚至会枉顾自己的观察而人为地塑造一个结论。
假设引导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想当然,比如当绑架者开出天价赎金,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对方是需要钱或是报复社会,殊不知对方是利用这一过程,为另一个事件争取时间——当然我认为这个例子举得比较肤浅,不过还是基本能解释清楚什么是“不要想当然”。我称假设引导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去经验化操作”,因为作为一套方法论来说,它是基于实践总结出的经验,我们可以在这个这套框架中再展开“假设引导”的具体方法——去经验化,参考上面所举的“天价赎金不为钱”来理解即可。
· 精神分裂
我们很容易分心。因为我们是在有选择地倾听,只能听到我们想要听到的东西。我们的大脑在认知上偏向于相信持续不变的信息,而不是相信真相……对于那些把谈判看作一场辩论战争的人而言,他们头脑里的声音就已占据了一切。他们不说话的时候,脑子里想到的也是如何组织辩论语言……不要把你自己的论点看得过分优先,在你开口之前,最好什么都不想,你要全神贯注地听对手想要说什么。
沃斯在这章并没有详细介绍“假设引导”可采用的话术、句式,而更倾向于阐述这种探索的、开放的心态对于定位对方的真实需求和目的具备的积极意义。不过他仍然在这章教授了许多宝贵的技巧。
三、重复对方的话
为了迅速和对方建立起关系,我们可以利用“趋同”心理,这个观点你可能并不陌生。参考以下对话:
“我们排查了街上的每一辆车,并和每辆车的车主都联系上了,除了一辆车的车主以外。我们发现这里有一辆蓝灰色的面包车,除了这辆车,其他车我们都找到了车主。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沃斯问道。
“这辆车停在了门口,因为你们把我的司机吓跑了……”匪首克莱斯特·沃茨脱口而出。
“我们把你的司机吓跑了?”
“是的,他看到警察之后就不干了。”
“我们完全不知道这个情况,他是开面包车的人吗?”
通过不断重复对方的话,匪首沃茨在不知不觉中承认了很多重要信息,并向沃斯吐露了他们之前不知道的那个同伙的情况。重复对方的话,也叫作“趋同行为”。它的核心是模仿……这种重复可以使用在身体语言上,使用在声音语言里,使用在情绪发泄上,也可使用在语调上……这是一个信号,表明双方开始紧密联系,步调一致,开始建立起一种趋向信任的和谐关系。
回到前面引述的沃斯的第一个问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是我们在上一篇说到的——用有技巧的提问制造弱势的假象,用提问的方式让渡权力。“重复对方的话”这个技巧所依据的是我们恐惧与众不同,从而趋向于寻求同类的生物学原则。FBI定义“重复”为重复对方最后说的三个单词,或是三个单词中最重要的那一个。我们则应当根据我们的语言特点选择性地重复对方的话,释放出一种“你放心地说,我在认真地听”的信号,赢得对方的信任,引导对方吐露更多信息。这个技巧不仅适用于谈判,我认为它广泛地适用于生活中的各类一对一谈话。
比如一个朋友感到十分沮丧,我们希望安慰他,让他感觉好一些。于是我们问道:“你看起来闷闷不乐的样子,是发生什么事了吗?”朋友:“没什么,就是工作上有点不顺心。”这时候,有一些人会立即传授“解决办法”:“工作上的事总会好起来的,去吃点好吃的吧。或者睡一觉就好了。”如果有人试图这样安慰我,我会觉得很不走心,礼貌感谢并希望他走开。应用“重复”技巧的话,我们可以围绕“工作不顺心”进行重复:“不顺心?是什么原因呢?”即便对方不想说,也能感受到你的关心大过敷衍。如果对方答道:“唉,就是发邮件出了错,被老板说了。”接下来,你会怎么“重复”呢?
· 反复练习
当你第一次使用重复这种方法时,你会觉得它笨拙得要命,这也是这种方法最难的地方,你需要反复练习。
四、其他技巧
1、一个人在言语中越不重视自己,实际情况越可能恰恰相反(反之亦然)。
匪首沃茨在一整天的时间里,反复提到其他4个同伙对他的影响,可实际上在银行里,他们一共只有2人。因为沃茨过度使用了人称代词“我们”“他们”,企图弱化自己在这场较量中的作用,转移主要矛盾给他虚构的那些同伙,从而为自己赢得思考的时间。
2、深夜电台主持人的声音是这样发挥作用的:当你用降调说话时,你说出的内容带有伪装的。缓慢而清晰地说话,你传递的信息是“我是在控制自己”;当你用升调说话时,你是在寻求对方的回答。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你带给对方的是自己心里的不确定,你虽然用了陈述句,听起来却像是一个疑问句。
参考书目《掌控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