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即培养+训练,通过培养加训练使受训者掌握某种技能的方式。近年来,人们对培训方法的认知在不断变化,主要有以下三种主张:行为主义教学主张、认知主义教学主张、建构主义教学主张。
用友大学校长田骏国非常形象的将这三种不同的教学主张分别用三种不同的隐喻来表示:行为主义——驯兽理论,认知主义——砌墙理论,建构主义——浇花理论。
行为主义——驯兽理论,顾名思义,像训练野兽那样,让你掌握某项技能,比如你要让一个猴子学会钻火拳,那就是不停的让他钻,钻过去了,就有吃的,没钻过去就饿肚子,直到让猴子对钻火圈这个行为变成习惯,并形成应激反应。
驯兽理论不考虑大脑的思维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放在当下,跟学驾照比较相似,你要按照教练的指令转动方向盘,踩离合器就行,没有按照他的要求来做,就得挨骂,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应激反应,知道在什么地方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所以对于动作技能的培养,行为主义教学绝对有效。
认知主义——砌墙理论,同样,认知主义认为我们要砌一堵墙,我们只需要把一堆砖头给到砌墙者就可以,但是事实上,大部分人并不是合格的劳动力,并不能完成砌墙的行为。田骏国《上接战略、下接绩效》一书中提到,认知主义强调知识的结构和分类教学,注重大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认知主义把人的大脑假设成一个存放知识的篮子,认为把某种能力或者知识放进学员的脑子里,学员就具备了某种能力,因为认知主义是基于心理学研究,所以对于态度类的培训,引用认知主义理论教学,效果会更好。
建构主义——浇花理论,可以这么理解,有一盆花,你想让它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者某段时间长成什么样子,你做不到,因为花的生长是由她的基因,根系和一些其他先天后天的因素决定的,你能做到的是给它应有的养分,水等。同样建构主义认为,讲师不能控制学员变成什么样子,因为每个学员都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价值观,讲师只能在课堂上给学员信息和场景,然后学员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和认知来形成新的认知,建构主义教学主张更适合在某一场景下的基于过往经验对某一问题的具体解决。
行为主义很好理解,就是通过反复的行为训练,让人掌握某项技能,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都强调大脑的作用,不同的是,认知主义把人们当成被动的接收者,只要不停的往大脑里面塞东西就好。建构主义认为大脑会根据已有的经验对新的信息,现象再加工,因为每个人的经验不同,所以加工的结果也不同,所以建构主义还强调学习的协作性,学习过程需要一些伙伴彼此分享自己的观点,从而进行更加有效的建构。当然建构主义也不反对行为主义,只不过更强调学习时学员的主动参与,认为学员是认知的主体。
由于成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经验主义,未来培训,应该更多的考虑到这些因素,培训的目的是让学员在心态,认知或者行为上发生改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学员找到最合适的学习方式,让学员主动轻松的进行建构。
本文由培训爱好者原创,欢迎关注,让学习变得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