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Out》是一部兼具幻想力和心理学思考的动画电影,辞典直译这个名字的意思是“里面翻到外面”,而也许大部分人对它的中文译名更加熟知——《头脑特工队》。英文原名虽然听起来怪怪的,但了解了这个故事后,你会渐渐发现:比起“头脑特工队”这个牵强的名字,“inside out”才是点睛之题。
这个故事由内外双线进行。外线讲述了从小在明尼苏达州快乐长大的小女孩莱莉,由于父亲工作变动,一家人搬到了旧金山生活。然而新的环境并不美好,莱莉对新生活的不适和对过往的怀念,让她逐渐陷入沮丧、忧伤、愤怒的情绪变化中。
内线则是进入了莱莉的脑内世界,缤纷的大脑天地中,住着掌管莱莉主要情绪的五个小人——乐乐、忧忧、怕怕、厌厌和怒怒。根据外界环境变化,五个情绪小人各自对莱莉施加不同的反应。乐乐一心想排除会带来悲伤的忧忧,但意外却让她和忧忧都脱离了大脑控制台,掉入了大脑迷宫中。在只有怕怕、厌厌和怒怒的情况下,莱莉变成了一个忧郁愤怒的孩子。乐乐和忧忧为了重新回去,开始了在莱莉脑内世界的冒险。
整个故事最精彩的地方莫过于对大脑世界的描绘了。庞大曲折的记忆迷宫,为人格提供能量的核心记忆,组成人之特性的人格岛,幻想的朋友冰棒,思维列车,造梦工厂,潜意识地牢,恐惧小丑,薯条森林,云雾镇,抽象思维分解车间,废弃记忆处理工人……一切都那么不可思议,却又那么合情合理。对于大脑怎么运作的疑惑,这部电影以一种生动具体的形象解答了出来。让人不得不感叹,一个人的大脑真是最迷人也最神奇的世界!
《Inside out》内外两线的表现形式也深深启发了我对自我认知的思考。
1.悲伤是一种必须的情绪
故事中的莱莉在来到旧金山后,她不得不和过去告别,离开曾经的朋友,离开习惯的生活。她的记忆不再只有快乐,还加入了悲伤。乐乐以为莱莉的悲伤是忧忧造成的,所以她一心排挤忧忧,想方设法不让忧忧有机会去控制莱莉。但是乐乐不知道的是,随着莱莉的长大,她不可能不遭遇挫折,也不可能永远保持快乐。
我们终会遇到各种各样不顺心的事,悲伤的时候就坦诚地发泄出来,不要压抑自己,更不要试图逼自己去强颜欢笑。
因此,在故事的结尾,当其它情绪都束手无策时,只有悲伤的忧忧阻止了失控的莱莉。悲伤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件坏事,大多数时候,它是人在应对生存环境中所需要的一种情感。
更何况,正因为有悲伤的情绪,一个人会对他人的遭遇产生共情心理,对苦难和不幸抱以同情。就像故事中,忧忧对失去“火箭”的冰棒所做的那样,这是乐乐根本无法做到的。
2.经历塑造了我们的性格,过去构成了我们的现在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
一个人的人格就是这个人过去所有人生体验的总和。从这一点上而言,任何过去发生的事情都不容否认。因为否认自己经历的任何事情,就是在否认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否认自己的一部分,就会或轻或重地导致人格分裂。
故事中,莱莉的脑内世界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人格”岛,而“人格”岛的驱动能量来源于她的核心记忆——这正是应和了“一个人的人格是他过去所有体验的总和”的含义。过去莱莉的记忆都是快乐而丰富多彩的,那些构成了她的人格,所以她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孩子。然而,随着悲伤体验的到来,莱莉的记忆不再只有单纯的快乐,还有着悲伤。这丰富了她的人格,也成为了她性格成长不可缺少的部分。
3.学会接受,是成长的必修课
武志红在其文章《越懂接受,越自由》里面这么写道:
我们本来是想摆脱这些不好的事情对自己的消极影响的,但结果适得其反,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反而越来越重。想结束这些不幸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从而令自己的心灵获得自由,我们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接受!
莱莉对于旧金山的新生活那么抗拒,对于过去在明尼苏达的生活那么怀念,甚至为此情绪奔溃,正是因为尚在年幼的她无法接受失去。她越是逃避现在,越是想否定自己无法再回到过去的事实,她越是痛苦惊慌。
幸而最后,莱莉放弃了离家出走,接受了过去不可再来的事实,在她发泄着痛哭之时,她完成了第一次心灵意义上的成长。而在脑内世界中,乐乐也成长了,她接受并肯定了忧忧的价值。自此,她不必是莱莉的头号司令官,更不必强迫自己让莱莉一直快乐——让情绪适应外界环境自然的改变,这才是他们存在的意义。
我想像自己的大脑中也有那样一个司令部,里面有控制着我所有喜乐哀怒的情绪小人们!感谢我的乐乐,她努力让我体会到人生的快乐;感谢我的忧忧,因为她的悲哀,让我学会同情和慈悲;感谢我的厌厌,让我不至于变成一个自以为是的“圣母”;感谢我的怕怕,他虽然胆小,却使我躲过了无数危险;还要感谢我的怒怒,他的怒火让我没有对不公逆来顺受,也没有把变成麻木当作理所当然。
不管是乐观的情绪还是悲观的情绪,其实都是在帮助我们全力活下去。
365极限挑战营第00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