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园的长凳上休息,把你最心爱的一本书放在长凳上,这时候走来一个人,径直走过来坐在椅子上,把你的书压坏了。
这时,你会怎想? 你可能会生气,会想这人太没有礼貌了!
那如果我就告诉你,他是个盲人,你又会怎么想呢?你会想:"哦--原来是个盲人。他肯定不知道长凳上放有东西!”
你看同样的一件事情--他压坏了你的书,但是前后你的情绪反应却截然不同
对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绪。很显然,让我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同的解释和评价。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情绪ABC理论的观点。
A表示诱发事件;
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
C表示个体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同一件事,人们的看法不同,情绪体验也不同。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积月累,还会引起情绪障碍。
比如面对失恋,有些人消沉一段时间就走出来了,有些人则总是难以释怀,甚至到了要死要活的程度。 而导致这个结果的,正是他的认知。 有些人认为自己付出了一定要收到对方的回报,自己太傻了,太不幸了。假如他换个想法--这样一个不懂爱的人,不值得自己去珍惜,如今离开了,可能避免了以后她对自己造成更大的伤害,那么他的情绪体验就会好很多。
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一些问题,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态度,随即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最终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而产生情绪的关键,还是我们背后不合理的信念。
不合理信念的类型很多,比较常见的有:
1.绝对化要求。当你的话语中包含了“必须”、“绝对”、“一定”、“肯定”等不容置疑的词时,这就是绝对化要求。比如,我的孩子绝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一定不能再熬夜了”。“一定不能”这是言语上非常明确的绝对化要求。
2.过分概括化。过分概括化就是人们把所出现的问题归因为自己的责任,甚至归因为自己人格的缺陷。再比如,今天你因为一个文案工作没有做好,被老板训了,然后,你对自己说: “我就是个笨蛋,我什么都做不好。”从一件事没有做好,概括为所有的事做不好,甚至概括为是自己笨,这就是过分概括化。过分概括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别人稍微做错事情就指责他是个坏人,他很笨。例如,孩子打碎了一个杯子,你就责怪他:“你真的是笨手笨脚的,做什么事情都这么毛毛躁躁。”
3.糟糕至极。糟糕至极是指在发生一件不好的事后,人们认为这是一场灾难。比如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妈妈就会想的, “天啦,这太糟糕了。这么差,那他怎么上好的初中,上不了好的初中,他就上不了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高中,他就上不了好的大学,上不了好的大学,他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工作,他就没法买房,娶妻生子。天啦,他这一辈子都要完蛋了。
我们时常忘记,我们看到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对那个世界的看法。我们背后站着无数的信念, 哪些信念支撑着你的成长,又有哪些信念局限着?哪些信念让你感到幸福,又哪些信念让你感到痛苦呢?那怎么样才能发现这些隐含的信念呢?
答案是反思。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审视自己的思维:
是不是客观?
是不是全面?
是不是灵活?
(下一篇具体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