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节课开始时候,我就对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太阳系你知道多少?以此来了解学生对于太阳系知识的掌握。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系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他们能说出太阳是恒星,能说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其位置排列关系,各别行星的各种现有情况。但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碎片化的,尤其对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组成、行星的大小、太阳系的大小都较为模糊。通过本课教学,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建立对太阳系的完整认识,并在建模过程中,认识到太阳系的辽阔,宇宙的浩瀚。
对于太阳系的组成,学生知道八大行星,有的还知道它们离太阳的远近排列顺序,还知道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了。因此在教学时候,我不是彻底的从头开始讲,而是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对此我在课前特意去看了许多有关太阳系的纪录片《宇宙》,上面介绍了太阳系中,各大星球的情况,这样在课上给学生介绍到各个星球时候,就有话可说,有物可讲。并且可以激发学生课外搜索相关信息的兴趣。
本课的一个重点活动就是建太阳系模型,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识到太阳系各行星的大小、距离远近排列,获得最直观形象的感知。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也是令学生惊讶万分的活动,当然也是一件有困难的活动。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将数据进行处理,按照比例来缩小,对他们的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如果只是用课上时间,肯定时间不足,学生会在这个环节花费大量的时间,为解决这个问题,我特意在上节课结束的时候,布置了相关任务,并教学生如何进行缩小,学生下课后完成此任务,这样就可以把时间缩短。
书中给出的缩小数据,是将太阳缩小到14cm,但是如果要想制作出模型来,前四个行星则过于小,制作不便;如果扩大10倍,后四颗行星则过于太大,用橡皮泥很难制作,因此选择合适的比例十分重要。我在巡堂的时候发现,学生们都遇见了这个问题,我特意未告诉他们如何解决,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学生的能力是让人惊喜的,有好几个组为解决这个问题,自发将比例在扩大了5倍,这样得到的模型,就方便展示!扩大十倍的小组,则是将后四个行星,用卡纸制作,这样可以很好的节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