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是指对所关注的现象进行大量系统的解释和预测。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用来理解表面上无条理的事实或原理间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在建立关于发展的理论,基于我们的经验、文化影响、书本知识。我们个人的理论建立在未经证实的偶然观测上,不需要检验。而发展心理学家提出的理论是基于对先前结论和理论建立的系统整合,会被其他专家或者个体质疑,以研究形式进行严格的检验。
毕生发展提出了五个主要理论观点:心理动力,行为,认知,人本主义和进化观点。
今天和大家分享心理动力学和行为观点。
心理动力学观点:关注内在的个人。
心理动力学观点相信,很多行为都是由那些并未被个体觉知或控制的内在力量、记忆和冲突所激发的。内在力量,也许来源于个人的儿童时期,持续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并贯穿生命始终。
佛罗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提出,无意识的力量决定了个体的人格和行为。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人格中未被个体觉察的一部分。它包括婴儿时期所隐藏的希望、愿望、要求和需求。由于它们具有令人烦忧的本质,因而被隐藏于有意识的觉知背后。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我们很多日常行为发生的原因。
弗洛伊德提出了童年时期人格发展的方式,他认为性心理发展是儿童经历一系列不同发展阶段的过程,包括口欲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在这些阶段,儿童通过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和身体部分获得愉悦感或满足。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如果儿童在特定的阶段无法使自己得到充分满足,或如果满足过度,就有可能发生固着,固着是由于状态未被解决,而反映了某个发展早期阶段的行为方式。例如,口唇期固着可能导致成年人热衷于口头活动——吃东西,说话,或咀嚼口香糖。弗洛伊德还指出,固着会通过一些象征性的口头活动表征出来,如进行“尖刻”的挖苦讽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理论强调个体和他人的社会交互作用。埃里克森认为,社会和文化都在挑战并塑造着我们。心理社会性发展包括人与人间的互相了解和相互作用的变化,以及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埃里克森的理论指出,发展变化贯穿我们的生命,并经历了八个不同的阶段(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愧怀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再生力对停滞,自我整合对绝望)。这些阶段以固定的模式出现,并且对所有人来讲都是相似的。埃里克森指出,个体在每个阶段都要应对和解决一种危机或冲突。尽管没有一种危机可以完全解决,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但至少个体必须充分地化解每一个阶段的危机,以应对下一个发展阶段的要求。比如从出生至12--18个月期间,个体的危机是对他人感到害怕和担忧。他需要从环境支持中感到信任。
心理动力学观点对过去的行为提供了很好的描述,但对于未来行为的预测却是不明确的。
行为观点:关注可预测的行为。
行为观点认为,理解发展的关键内容是可观测的行为和外部环境的刺激。如果我们知道了刺激,就可以预测行为。行为理论假设个体受到其所处环境中刺激的影响。发展模式是个人化的,反映出特定的环境刺激,而行为则是持续暴露于环境中特定因素而造成的结果。发展变化被视为量而非质的改变。
经典条件作用:刺激替代。经典条件作用是学习的一种形式,指的是与某种刺激相关联的反应又与另外一种刺激建立了联系。比如:如果重复给一只狗呈现配对出现的刺激——铃声和食物,它就能够学会对单独的铃声表现出类似于给食物的反应——分泌唾液并兴奋的摇动尾巴(自动的)。同样的经典条件作用过程可以用来解释我们如何习得情绪反应。比如,小时候被父母指责(一种刺激)长大的孩子,老师或同学(另一种刺激)一句无心之语,就可能被他认为是指责。
操作性条件作用是学习的一种形式。指的是一种自发反应由于其正性或负性后果而得以加强和削弱的过程。操作性条件作用中的反应是自发的,有目的的操作所处的环境以获得自己希望的结果。
儿童或成人是否会重复一种行为,取决于该行为是否跟随着强化。强化是一个提供刺激的过程,该过程增加了先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因此,如果学生得到了好的分数,他们就会倾向于在学校努力学习。如果工人的努力薪水的提升相挂钩,他们就会在岗位上更勤奋地工作。如果人们偶尔彩票中奖,他们就会更倾向于在日后继续购买彩票。此外,惩罚——呈现不愉快或令人痛苦的刺激,或移除令人愉快的刺激,将会减少先前行为在未来出现的可能性。
那么,被强化的行为更有可能在将来重复出现,而未得到强化或遭受惩罚的行为则可能就此停止一一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术语来讲,就是消退,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被应用于行为矫正,一种用来促进理想行为的出现频率,同时减少不受欢迎行为的发生次数的正式技术。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通过模仿而学习。一个5岁的男孩在模仿从电视上看到的暴力摔胶镜头时,严重地伤害了22个月大的弟弟,这名婴儿的脊髓遭受了创伤,他入院后身体得到康复,并在5个星期的治疗后出院。这里有因果关系吗?虽然我们无法得到确切的答案,但看起来是很有可能的,尤其是以社会一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来思考这一情境的时候,根据发展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及其同事提出的观点,大量的学习可以由社会一认知学习理论进行解释。该理论强调,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被观察的对象称为榜样。与操作性条件作用强调学习是尝试错误有所不同,社会一认知学习理论认为,行为通过观察而习得,我们不需要亲自体验行为的后果就能达到学习的目的:社会一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是,当我们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奖赏,我们就有可能模仿这种行为,例如,在一个经典的实验中,让害怕狗的儿童看到一个昵称为“无畏的同伴”的榜样和狗在高兴地玩要,在这之后,和其他没有看到上述榜样行为的儿童相比,这名先前害怕狗的儿童更有可能去接触一只陌生的狗。
班杜拉指出,社会一认知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首先,观察者必须注意并察觉榜样行为中最关键的特征。其二观察者表现成功地回忆起该行为。其三,观察者必须正确地重现该行为。最后,观察者必须被激发去学习和执行该行为。
行为观点在心理学有其广泛的应用性,比如:引导严重迟滞儿童的行为规范、控制攻击行为的产生等等。同时行为观点过分关注行为,而忽略了“活生生”的人是有思维的,会产生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