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至今,已有四年。这是不严格的算法。2015年毕业。当年教师招聘考试相比往年晚了些,到第二年二月才正式工作。下半学期走上教师岗位,因为一些原因没有正式上课。所以真的要说教龄,那要从2016年9月算起。三年有余,一千多个日夜,自己收获了多少,错过了多少,我心里还是知道的。这得益于反思。
每隔一段时间,我会写写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状态,反思自己对待学生的态度,借此发现自己的不足,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此外,每天晚上吃完饭,我喜欢在操场的跑道上一个人散散步,思考自己的工作。当同事们下课后喝茶闲聊的时候我在思考,当我被同事和学生否定的时候我在思考。备课的时候我思考这些内容学生是否能够真的听懂。看书的时候我在思考书上的内容能否为我提供养分,提高我的教学能力。因为一遍又一遍的思考,我才得以成长。今年1月去汕头开会。碰到和我同年考编成功的同学。她现在在临近镇一个更好的学校工作。今年刚上高三,经验尚显不足。谈话间,我和她分享了自己两年高三(学校由于某些原因没有按照高一高二高三的方式安排老师教学)的语文教学经验。临近分别,她说今天自己收获颇多。
因为思考,我对教师这个职业、这一行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一、关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说到教师,人们总是第一时间想起这句赞许的话。这本来是用来评价作家的。当然,用来形容教师也不为过。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和文字工作者一样,他是传播知识和真善美的存在,塑造着“人类灵魂”。
但是,在当前分数至上的评价环境里,前面的分析和推论几乎不存在。高三备考,学的是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具体到一个学生,无论选文还是选理,最多学六科。六科学好了,考个好成绩,考个好大学。这是高考的正常流程。对此,我会有这样一些疑问。为了应考而学的六科的知识量能有多少?纵然不必像大学那般学得深入,那么该有的基础知识是否都具备了?而且,要知道,学生在高三这一年大多数时间做的并不是学习这六个领域的学科知识,而是刷题还有熟悉各种套路和答题技巧。包括我每节课也是把这些东西作为我的教学重点。
当然,我不否定高考确实可以帮助某些孩子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但这样的环境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真的崇尚知识,是否变得真善美,我始终持否定态度。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本身没错,堪称教师的最高理想,我也相信有一天通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可以实现。但于当下是不实际的,至少我还只是一个“人类生产线的零工”。
二、对教育和教师的认识。教育是一个系统,教师是零件。
说说学生。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大多数学生少与社会接触,所以更多时候是一套特有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体。从一个学生身上可以间接看到学生家庭的部分内容,比如家教,家庭结构之类。这是我的经验。一个学生虽成绩不好,但待人礼貌,举止得体。这种学生一般家境不错,家教好。
说说教师。上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有万千学生,教师只是教育系统中极小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是这个系统的底层。(但一说到教育或者出现教育问题,却都习惯性地归责教师。这也是一种怪象。)
教师个体对学生成长带来的影响其实是很有限的。一般情况下,一个老师带学生一年——也有一个老师连续带了学生三年的,这是少数。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说教师只是“零工”,还说不上“工程师”。老师影响学生一生,这是有可能的,但也是极少数。试想,一个普通中学班级四五十人,甚至五六十人。要求教师一个人去悉心教导,以至于影响每个孩子的一生,这是强人所难。
一个高三生,从小学算起,接触过十二届不同的老师。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个体是他接触过的数十位老师提供的教育和父母教育的总和。一个老师在培养孩子这一项巨大工程中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所以教育不能仅仅靠老师,需要家长的参与,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教师首先是一份工作,然后才是教书育人。既然是一份工作,就会附带相应的责任,比如把书教好。
教师个体是教育系统这台巨大机器里面一颗小螺丝。但我愿意做好这颗螺丝,发光、发热。
三、我是一名怎样的人民教师?也许你会觉得这个问题自己来评论不客观。可是换个角度讲,如果一个老师对自己的定位都是模糊的,那他如何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如何对学生言传身教。在这个教育问题频出的时代,这样的自我定位对教师来说也更有必要。
我在邻镇的一所公办学校教高中。相比私立,公办学校对老师的要求没那么严格。不必整天待在办公室,上完课走人这是常事。16年到19年,三年时间,每天晚上七点半到九点半我都会准时到办公室备第二天的功课。一般两个小时备一节课。如果第二天要连上两节,我会在前一天白天把前一节备好,当天晚上备第二节。同事们知道我风雨不误到办公室备课,纷纷夸赞我。这时,一个声音总在我耳边回荡:这是本分而已。教师备课不是应该的吗?为什么换了个方式我就和别人不一样。
从家里到学校开电动大约十多分钟,但我周六日不常回家。周末的学校十分安静。我喜欢在教职工宿舍独自一个人坐着,反思一周的教学工作(应该说,这两年我变懒了。第一年教书,我是一天一反思的。),上课是否懒散了?对学生要求是否过于严格?这周有没有好好备课?诸如此类。在下一周的教学中,我在上课备课的时候会注意自己存在的问题,加以改正。一时不能改正的也尽可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寻找一些权宜。
三年来,我从学生和同事那里得到了各种评价,有赞许的,有否定的,有中肯的,有偏激的。有的是当面,有的是别人间接告诉我的。
人总是喜欢被肯定,不愿意被人批评。一味听好话,自满自得只会让自己封闭,能力得不到提升。所以,面对这些评价,我都愿意耐心去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书,是本分。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是本分。在此之外如果还能收获他人的赞美和肯定,这是我的幸运。如果还有不足,那便把它当作进步的机会,多看些书,多向优秀的同行学习。
作为教师,我在努力做好本分。为人师者,做好本分很重要。不必要求人人都是教育家,但至少你该做的要去做,即使社会上还有对你以及你的职业的误解。
四、社会对老师的看法。先说家庭。三年来长期在学校“坚守”教育岗位,陪伴家人的时间自然少了。偶尔回到家里便会听到各种声音。学校有那么忙吗?连回家的时间都没有。我知道,他们跟那些上完课走人的老师是站在一边的。我保持沉默。我看别人教书也不会那么忙啊。这句话出自我的一位长辈之口。我依旧保持沉默。现在教书很轻松。上完课就没事了。还有寒暑假。这样的话我不止一次从别人那里听到。
我觉得,在他们看来,公办学校的教师应该是很闲的,甚至是不费力的。所以当听到别人说“谁都会教书”,看到身边有些同事埋怨工作的时候,我都觉得正常。
其实,从身边一些人的话语和反应便可窥见社会对教师的看法。我在教师队伍中算是年轻的。出去买东西,去球场打球。当我说我是老师,他们总是一边带着惊讶的眼神上下打量着我,一边带着怀疑的语气说道:“什么,你是老师啊?”从他们的反应我不难推断他们的心态。一,看你年纪轻轻,不太可能是老师。二,老师在我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于是和我说话也多了几分和善。应该说,社会总体对教师这个群体是尊重的。高考学生选专业,父母也会希望学生读师范。毕竟现在教师待遇好,工作稳定。
综上所述,在外界看来,教师是一份悠闲而高贵的职业。我觉得我这样说会很奇怪,但事实如此。
五、教师的尊严从何而来。当下,教育事件频发。出了问题,自然是归责教师这一环。学生溺水了,出事了。人们终于意识到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是要发挥重大作用的,于是追究老师的责任。此外,还出现了打老师的事件。我不想说什么个例,也不想说孩子还小。尊重教师,这是底线,没有商量的余地。而且,作为教师,我不希望在你的心目中给我留出多高的地位,只希望你在处理事情和看待问题的时候像对待普通人一样平等地对待我。
教师的尊严来源于哪里。这个问题应该分三个方面来说。
首先,来源于学生。很简单的道理。没有学生,老师便不存在。师和生从古到今都是共生共存的。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没有老师就没有学生。学生总是不成熟的,甚至有时有些不懂事。但是,只要你做好了,他们会知道。学生夜修时间是七点到九点半,和我的备课时间基本重合。学生上夜自修,必经我的办公室。有段时间办公室的门没有关。晚上,我到办公室备课,办公室里总是提前亮起了灯。办公室里没人,而且只有我办公桌顶上的日光灯点亮了。我想,该是某位学生替我开的吧。
其次,来源于家长。明事理的家长看到老师总是很礼貌,说话很客气,在大城市更是如此。我的孩子大多数时候是跟你在一起,抛开成绩不说一天的大多数时间是老师你替我看着孩子,所以我自然应该敬重你。再者,如果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尽心了,孩子取得了好成绩,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三者,于家长而言,也是值得骄傲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来源于教师自身的努力。教书育人,这是我的责任。每一节课要尽可能地备好,每一节课要尽可能地上好。课后还要多看书多学习。每年的学生都会变,学生的水平和情况会不一样,高考考试试题形式也会变。总用一套教法一套课件是不适合的。所以要把学生教好,就需要教师自身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提升。每年教师都会有一些专业培训和校本培训。平时也会有外出听课的机会。这些机会我都会好好把握,认真听讲,从别人的课中汲取营养。
三年了。我想我是成长了的。去年高考成绩公布。有个体育生因为语文考得不错而达到本科线。他在微信里表达了对我的感谢,肯定了我的教学。我的回复是,其实是你努力了。有努力就有回报。我总觉得,学习到最后还是要靠学生。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学生取得了好成绩就会把它归功于他的老师,甚至学校会把它当作对外宣传的资本。也许老师在提高学生成绩上确实发挥了作用,但是帮助学生取得成绩,这不是老师的职责之一吗?再者。有些学生在你的课上都是学自己的,没有听你讲,那么取得了好成绩,又该怎么说呢。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她刚进入高三语文成绩并不理想。后来临近高考,她的成绩已经能提高到一百多分。和她闲聊说起这件事,我开玩笑说幸好有我。她随即严肃地纠正我:不,是我自己考的。
那个体育生的肯定是我前进的动力,他和那位听课遇见的老师一样,让我意识到三年来的进步。当然,这位纠正我的学生她也在让我进步。她让我意识到,作为老师,一定是要付出的。但学生有没有成长,能成长多少,到最后还是要看学生个人。老师不能因为付出了很多却不能从学生那里得到回应而责备学生。教师只有一种教学方法,而学生却有千万种。这些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学生说我不好,而且多是当着我的面说我教得不好。面对这样的窘境,我的第一反应自然是难受。但是每一次难受过后,我都会想想,也许我真的还有一些方面有待提升呢。于是每次都是悲痛过后收拾心情,在以后的备课中思考改进,在以后的阅读中汲取营养强大自己。感谢我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