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 阴有小雨
近阶段,倪先生常去见他老父亲。昨天买虾过去,发现厨房里的锅盖不配套,今天一早送锅盖,顺便买些蔬菜水果一并带去。
住小镇老家,一院植物让我看不厌。
橘子树,小白花褪掉,露出迷你小橘子。
月季,夹缝生长,芬芳靓丽。
没有特殊情况,倪先生天天去单位报到,节假日也如此。今天中午,他吃过饭就回家了,问我去不去附近走走?我说,不去,没什么好去的地方。他不死心,说五一假期都没出去玩,今天阴天,最适宜出门了。我还是没理会。
午睡醒来,夫妻俩各自看手机。一点半,倪先生又提议出门。去哪?去陶庄。
听说陶庄,我立马来了兴趣。不久前带父母去杭州,返回路上经过陶庄,父母说了很多有关陶庄的事,当时还想哪天带他俩去看看。
电话给父亲,还在午睡的他听说去陶庄,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表态:去!
带上父母,离开娘家的时候已经午后2点钟。沿苏同黎公路往南,汾玉左拐,没多久就到了陶庄,总共才半小时。父亲说,那时候摇船去陶庄也才40分钟。陶庄就在汾湖南岸,摇船只需要穿过汾湖,开车是绕道而行。
进入越地陶庄,感觉明显不同。首先是居民住房,楼房外形有个尖尖的顶,顶上矗立着一个小型的貌似电视塔的金属物,尖头直指天空。其次是经营业务,陶庄人以收废铁出名,钢铁厂比比皆是。
虽说只隔一个湖荡,但吴江的田野里,麦苗青青,陶庄的麦苗已经变黄。母亲说,可能是大麦和小麦的差别。路边的树木,吴江遍种香樟,陶庄到处可见开着白花的槐树。一串串槐花在风中摇曳,很诱人。江南人不吃槐花,采摘的念头一闪而过。
到了陶庄,先兜一圈,发现都是新建的马路和店面。老街在哪儿?问过本地居民,导航陶庄小学,车停小学门口的停车场,往西走就是老街。
所谓的老街,狭窄,破旧,店门关着,但有原住民生活的痕迹。
柳溪购物中心也大门紧闭。沿街店面,有户人家的窗户换了铝合金,很突兀,外墙钉着三个缝纫机头,毛巾挂在缝纫机头上晾晒。没见人,要不然看看里面的装饰,问个究竟。
陶庄青春药店,也关着门。
陶庄早先叫柳溪,一个姓陶的苏州人来此定居,建了两个庄园,办了当地最早的义塾,后来被称为陶庄。眼前的河荡连着汾湖。河边,父亲流连着转转看看,突然,他指向河荡的北岸,说,那里有个粮食加工厂,他年轻的时候,常和村民们摇船来此轧米,加工厂有个老赵,老赵有个弟弟,弟兄俩一个生活在陶庄,一个生活在北厍……
拍过照片,继续行走。“老吴竹编铺”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
老吴在编织竹器,屋里坐着五六个喝茶聊天的老人。这个老吴不简单,还是“名师工作室”的主人,编制的竹器很精美。
母亲一直想买团匾,因为不方便带,始终没有给她买。看墙上的价目表,团匾40—80元,价格不贵,自己开车,方便携带,买一个。老吴说,团匾卖完了。
离开的时候,我要了老吴的电话号码,预定一只团匾,下次来取。
陶庄是袁黄(袁了凡)的故乡,他生活在吴江汾湖,去世后葬在嘉善陶庄。陶庄人以此为荣,到处宣传《了凡四训》。
陶庄的历史上曾有过《柳溪日报》。
这座桥也有点年头了。
桥对面有座石桥——积善桥,嘉善县文物保护单位。
老街上遇见的都是老人,父母跟他们聊了起来。
穿丝绒旗袍、戴玉镯的女子笑着告诉我,这条街的河岸边曾经都是店面,廊棚相连,现在都拆完了。能知道N年前的老建筑,估计年龄不小。我夸她气质好,长得漂亮,是个美女。她心花怒放,不停说谢谢。
经过一条弄堂,父亲说,里面都是老房子。进去一看,是危房,木结构楼房年久失修,摇摇欲坠的样子。
有个基督教堂。
气派的圆觉禅寺是后来新建的,历史上的禅寺在WG中拆除。
汾玉,西浒,说起那些地方,父母的脑海里涌现出太多的故事内容。
下雨,返回。
五一小长假,倪先生总算出门游了一回,同时圆了父亲的某些愿望,很欣慰。
傍晚,应邀去朋友家聚餐,隆重而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