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华杉详解
《史记》记载,这是孔子在卫国说的,当天卫灵公和夫人南子同车,让孔子的车跟在后面,招摇过市,孔子觉得很丢人,发了这句感叹,做出了离开卫国的决定。
谢良佐注解说:“好好色,恶恶臭,诚也。好德如好色,斯诚好德矣,而民鲜能之。”好色,都是真心诚意的,见过假装不好的的,没见过假装好色的。如果能像好色那样好德,那就是好德了。人们很少能有这样的。
孔子他本人,是真好德。卫灵公给他六万石粟米的优厚待遇,出门还让他跟在自己后面第二辆车,以示尊重,但是他发现不能施行自己的德政,转身就走了。因为德对于他来说事最重要的,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
王阳明后来用好色来讲知行合一。他说:见到美色,这是知,好色,是行,见到的时候,就已经好了,眼珠子跟着人家转,这知和行,是同时的、合一的。没有说看见了,知了,然后提醒自己:“这是美色!我应该好!”然后指挥自己去好色。恶恶臭也是一样,闻到恶臭,这是知,马上眉头皱起来,鼻子捂起来,这是行。没有说提醒自己:“这是恶臭,快恶!”
我们能否好德如好色,在好德上知行合一呢?这又涉及到前面学习过多次的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三个层次。生知安行,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不去行,自己就不安,就接受不了,所以不必勉强自己,自动就会按德的标准去做,一定做了才踏实,才舒坦,这就达到好德如好色的境界了。学知利行,学而知之,利而行之;困知勉行,困而知之,勉强行之;这就需要继续努力!
【复习一下】
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能做到三个月都不违离仁德,其他的人呀,有的能做到一天,最多的也只能做到一个月而已。万事难在坚持,把最平凡的事坚持做,彻底做,就是圣人。
如王阳明言,千百年圣人传下来的那一点真骨血!知行合一,就是凡事彻底,把最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做到最彻底,把你知道的道理,在日用常行,在每一天,每一件事上彻底落实。一件一件来,一天一天积累,就是持续改善。不是规定标准让你怎么做,而是你自己的理念,有精神,去发挥,去发扬。这又说到儒家反反复复讲的“生知安行,学知力行,困知勉行”,这三个层次的差别。“困知勉行,困而知之,勉而行之”,是制定标准,让按规范做,用标准来困住你,勉强你去按标准做。“学知利行,学而知之,利而行之”,是启发你,让你学习理解,自己知道这样做的意义和好处,自己积极努力主动去做了,去改善,去提高。“生知安行,生而知之,安而行之”,那就是已经是圣人了。“从心所欲不逾矩”,自己有一丁点不仁不义的念头,他自己就不安,浑身难受,非得百分百仁义,他自己才心安,才得劲儿。
这生知安行和学知力行的区别,就是颜回和其他同学的区别。颜回住在仁德这间屋子里面,住得很安心很得劲,三个月也得劲儿,三年也得劲儿,出去一下子,他反而自己不舒服。其他同学呢,很努力学习,也想在这所房子里住下来,但待不住,老想出去透透气。有的人能待一天,就要出去放放风,最多的能待一个月,总得溜出去一回。这叫“内外主宾之辨”。颜回在仁德之内,其他同学在仁德之外。颜回是仁德之主,其他同学是仁德之客。就算是常客,熟客,那也是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