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的规则对产品的功能和内容进行组织,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功能的设置摆放,一部分是路径的建立,这两个结合起来就是信息架构的最终产物-产品(网站/app)地图,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时候,就类似于在地图上行走,通过地图的指引,在访问时,在任何一个页面都能最快的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能通过最短的路径去到下一个想去的页面,其目的就是在功能确定的情况,怎么摆放才能更高效的满足用户使用的需求,如果不进行信息架构,整个产品可能只是功能的罗列,杂乱而且难用
怎么进行信息架构?
信息架构的本质其实就是分类,当我们有意识的对功能进行分类,其实已经开始做信息架构的工作了,那怎么进行分类呢,一般考虑如下4个因素:
1.考虑功能的相似性
通过分类把有相似性质的功能放在一起,然后以大的类别为基础作为产品的主框架,以小的类别作为为子框架进行补充就形成了整个产品框架,比如微信里面,消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达信息的方式,有好友的消息,群消息,公众号消息,文件小助手的消息,微信运动的消息等,这些产品提供的服务虽然不同,但是内容的展示和访问都是通过消息这种方式来进行的,所以把所有这些消息都统一分在了“消息”这个类别下面,把探索性质的功能扫一扫,看一看等都放在了发现里面,这就是基于功能相似性的原则进行分类。
2.考虑功能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一般有并列,包含,互斥等关系,如果是包含的关系就可以纵向进行信息架构,比如买东西的时候,挑选,下单,支付,邮寄之间就是上下游包含的关系,要邮寄必须得先支付,要支付必须先下单,要下单先要经过挑选,如果是并列的,两个功能之间没有关系,那就可以考虑横向的进行信息架构,比如微信里面的通讯录和发现,两个功能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很小;
3.考虑功能的使用频率
使用的频率越高,说明这个功能越重要,越要把这个功能放在最容易触及的地方,在进行信息架构的时候,优先考虑以这个功能为核心进行架构,比如共享单车中,扫码是整个功能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所以打开产品后看到的是扫码的功能;
4.系统的扩展性
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长大,从长大到变的强壮是一步一步来的,产品功能也是不断增加完善的,在开始架构的时候,我们不清楚未来会增加什么功能,但是我们得做好增加了功能,不会对系统推翻重新再来的准备,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信息架构时,考虑系统以后的扩展性,好的产品,一般信息架构都是非常稳定的,微信从出生到现在,在5年多的时候里,大大小小增加了很多功能,但是其核心的架构一直没有变过,这就是因为在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系统的扩展性
下面是一个共享图书的产品功能梳理的脑图
没有进行信息架构前的功能和访问层级脑图
进行简单的信息架构后的功能和访问层级脑图,把与书相关的都放在了图书里面,与分享沟通有关的放在了交流里面,与账户相关的放在了我的里面,与提醒相关的都放在了消息里面,以这四个类别作为整个产品大的框架进行产品的信息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