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约十岁
微博@约十岁,公众号、简书、进乎道“约十岁”
每日读书:Day 17, 2021.9.9,周四
《幸福的勇气》
第一章 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
P27-P30
1.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2.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处”的你自己。
3.我们并不是受过去精神创伤摆布的脆弱存在。阿德勒思想本身就是基于对人的尊严与潜能的强烈信赖,他认为“人随时可以决定自我”。
4.我们随时都可以决定自我,可以选择新的自己。尽管如此,我们却很难改变自己。虽然很想改变,但却无法改变。究竟为什么呢?
-- 因为其实人不想改变。倘若说得过激一些,变化就意味着“死亡”。
比如,假设你现在正在为人生而苦思焦虑,很想改变自己。但是,改变自己就意味着抛弃“过去的自己”,否定“过去的自己”,压制“过去的自己”,可以说就是把“过去的自己”送进坟墓,之后会作为“全新的自己”重生。
那么,无论对现状多么不满,能够选择“死”吗?能够投身于深不见底的黑暗吗?这并不容易做到。所以,人们不想改变,无论多么痛苦也想“维持现状”。并且,还要为“维持现状”这一选择寻找一些合适的借口。
思考:
1.阿德勒“目的论”确实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弗洛伊德把一切归结于性和过去和原生家庭,然而,阿德勒正面迎击,全面否定弗洛伊德这一主张。在阿德勒本人身上,也体现了“课题分离”和“勇气”,曾经的他追随弗洛伊德为师。
2.“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我们随时都可以决定自我,可以选择新的自己”,阿德勒这样的“目的论”主张,能让多少灰心绝望的人重燃斗志,重塑希望,多好啊!真的伟大!
3.“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这一章的标题就说明白了“什么是真正自己为自己负责”。不要因任何过去影响现在的自己,他人不可恶,自己不可怜,因为我们随时都可以决定自我,我们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过去”,只有根据千人千样的“现在”而被着色的各种各样的解释。
(每日读书Day 1始于2021.8.22,每日最小目标:看书并至少输出1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