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名叫《我爱故乡的杨梅》,作者王鲁彦。
文章中写道,“摘一颗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王鲁彦1901年出生于宁波镇海,1944年就去世了,《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文章写于三十年代,已传世八十多年。
我的故乡在川北,那里没有杨梅,读到课文中令人馋涎欲滴的文字,心想,要是能吃到杨梅,该有多好!
杨梅的原产地就在宁波市的余姚市,1973年发掘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时,发现有杨梅属花粉,证明该地在7000多年以前,就有杨梅生长。
杨梅原为野生,古称“机子”、“朱梅”、“树梅”,民间也称其为“龙睛”、“金丹”、“仙人果”,汉代开始人工种植。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杨梅“其形如水杨,而味似梅”,故名杨梅。
杨梅,酸酸甜甜好味道,深受食客喜欢,曾被列入贡品,供宫廷享用。
很多人都知道,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写下赞美荔枝的著名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东坡如此赞美荔枝,是因为他当时还没有吃到杨梅。
苏东坡吃到杨梅后,为杨梅的风味倾倒,由衷赞叹:“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
苏东坡说,原来高度赞美的荔枝和葡萄,都没有吴越之地的杨梅好吃。
吴越杨梅,说的就是江浙杨梅。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因为杨梅曾在山中留宿多日,写有一首诗,《六峰项里看采杨梅连日留山中》,诗云:
绿荫翳翳连山市,丹实累累照路隅。
未爱满盘堆火齐,先惊探颔得骊珠。
斜簪宝髻看游舫,细织筠笼入上都。
醉里自矜豪气在,欲乘风露摘千珠。
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李渔,同样对杨梅赞美有加,写过一篇《杨梅赋》,开篇写道:“南方珍品,首及杨梅”。
李渔把杨梅列为南方水果珍品之第一。
李渔认为杨梅,“生平爱食之物,即可养身,用以治病。”
在七绝《杨梅》诗中,李渔写道:
性嗜酸甜似小儿,杨家有果最相宜。
红肌生粟初圆白,紫晕含浆烂熟时。
醉色染成馋客面,馀涎流出美人脂。
太真何事无分别,同姓相指宠荔枝。
念念不忘,必可回响。
命运使然,十九年前,我居然来到了宁波,王鲁彦笔下的故乡,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漫山杨梅,遍及宁波乡村。
每年杨梅成熟时,杨梅采摘游,蔚为兴盛,场面之壮观,屡屡交通拥堵。
在宁波,摘杨梅、吃杨梅,送礼送杨梅,杨梅之兴盛,眼见为实。
每年都有很多人跨省、跨国购买宁波的杨梅,只为杨梅那特别的味道,酸酸甜甜。
我每年都会到杨梅山上,边摘边吃,非常有趣的时光。
把杨梅吃个饱,回程还要拎几篮杨梅回来,与朋友及同事分享。
少年时的杨梅梦,甜蜜实现。
谢谢友人邀请,上个周末又赴余姚市临山镇摘杨梅。
杨梅好吃,梅农却辛苦。
一株杨梅树,从生苗到结果,需要十多年的生长过程,盛果期的杨梅,则在二十年左右。
杨梅树较高,采摘杨梅不但辛苦,而且还有安全隐患。
几乎每年,都有采摘杨梅而受伤的事件发生。
上个周末,第六医院仅两天时间,就收治14例因采摘杨梅而摔伤者,其中三例瘫痪。
杨梅好吃,采摘杨梅安全第一!
好在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现在发明了一种杨梅采摘神器,不妨推广用起来,免却杨梅采摘的安全隐患。
站在树下,就能采摘到杨梅,边摘边吃。
快乐而美味的杨梅时光。
每年六月,心心念念的杨梅季。
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