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也要睡觉——《金色的草地》
“我”和阿廖沙兄弟俩住在乡下,窗前有一大片长满蒲公英的草地,兄弟俩常常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地玩耍,蒲公英为兄弟俩带来了不少快乐。“我”无意中发现: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你看,多有意思呀!蒲公英和兄弟俩一起睡觉,一起起床,成为兄弟俩最喜爱的一种花。花儿也要睡觉,这听上去真新奇啊。
一、花儿也爱睡懒觉
花儿中有喜欢早睡早起的“百灵鸟”,也有喜欢晚上熬夜的“夜猫子”。
太阳花就喜欢睡懒觉,要到上午10点钟才醒来,开出花来,过了中午,它又困了,就把花瓣闭合。睡莲的作息就比较有规律了,太阳升起的时候,它的花瓣慢慢展开,好像是睁开了惺忪的睡眼;等到太阳落山,它就疲惫地闭拢了花瓣,开始睡觉。
我们睡觉,可以让白天劳累的身体获得休息,那花儿为什么要睡觉呢?原来,白天和黑夜的温度不一样,湿度也不一样,花儿“睡觉”,是为了保护自己,让自己有“体力”适应这种变化。
二、等待百年的复活草
你知道吗,有的草也会“睡觉”!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深处,有一种又干又枯的“干柴”,它们萎缩弯曲,看来已经干死许久了。可是,这些“干柴”却并非真的干柴,而是正在“睡觉”的复活草。复活草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草,它非常厉害,它能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100多年,当然,最大的问题是水源的问题。它是怎样找到水源的呢?
在没有水时,复活草就萎缩弯曲成“干柴”,这“干柴”像是球一样,能够随着风滚来滚去。直到它滚到了有水源的地方。一遇到水,它就迅速生根。如果下了雨,经过雨水的滋润,复活草能在几个小时内迅速长出幼苗,在几个星期内,就长成了一株鲜活的复活草,长出繁盛的枝叶。
不过,沙漠中的水实在太珍贵了,等到周围的水源干涸后,它又缩成一堆像球的“干柴”,再次随风漂泊,等待下次生根发芽的机会。谁也说不准下次什么时候能遇到水,也许,这一等就是100年。
当你遇到挫折时,想一想沙漠中的复活草吧,或许它能鼓励你心存希望,坚持到底。
三、睡成“大”字的长妈妈
复活草的本领令人惊叹,它的睡姿——萎缩成球形的“干柴”也令人印象深刻。
你有没有注意过家人的睡姿呢?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就曾经观察过长妈妈,也就是他的保姆的睡姿: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指长妈妈)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节选自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这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长妈妈,他就写了长妈妈睡觉时的姿态,在床中间摆成“大”字,你看到这个“大”字,是不是好像看到长妈妈睡熟了,把两手两脚伸开的霸气睡姿了呢?小小的鲁迅被挤得没法翻身,只好和妈妈诉苦,谁想到长妈妈不但不改,还把胳膊搁在鲁迅的脖子上了……这样的长妈妈,是不是写得活灵活现,让人印象深刻呢?
四、可敬的植物们
课文中的蒲公英不仅给兄弟俩的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的乐趣。其实,那些平时不言不语的植物朋友一点儿也不简单呢,虽然它们一扎根就在一个地方,不太可能去主动“搬家”,或者只能在生根发芽的地方附近挪动一点儿,但是它们的贡献却不容小觑。
植物是可敬的,因为它们能为我们提供很多的食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为没有了战争的侵扰,所以世界上的人口一下子就翻了倍,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可是,人一多,问题也就接踵而来了。
因为人口多了,需要的粮食就多了,可粮食根本不够吃。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当时有一些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预测:第三次世界大战要开始了。他们的理由就是粮食不够吃了,人们会恐慌,社会就会动乱,国家之间就会产生战争。到时候,人们为了争夺粮食,不惜大动干戈,世界又会乱作一团了。
没想到,一场革命挽救了全世界,这就是“绿色革命”。原来,这革命和植物有关,革命的关键就是小麦的改造。
植物学家诺曼·布劳格培育出了新型小麦——矮秆小麦,这种小麦有什么特点呢?它们产量高,个子矮,这样一来,风就不能吹倒它们了。人们像是发现新大陆一样,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推广种植矮秆小麦以后,全世界的小麦产量翻了一番。原本因为粮食紧缺造成的剑拔弩张的情形消失了,像墨西哥、印度这些国家,以前自己都吃不饱,还要别的国家救济。等到“绿色革命”后,他们的粮食不仅够自己吃,还有富余的粮食卖给别的国家。人们都能吃饱,就不必为争夺耕种粮食的土地打仗了。
所以,人们都非常感激诺曼·布劳格,给他颁发了诺贝尔和平奖。
同样,我国的科学家袁隆平,也因为培育了杂交水稻,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以及全世界的粮食产量,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