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中秋”这个词总给人一种祥和的感觉,读起来心里暖暖的,这种感觉是一代人带给另一代人的,虽不见得讲得清楚原因,但就这样一直存在着。
月饼维系着人们对中秋的思念,念着月饼也就念着中秋,正因为月饼,中秋也就一年一年过下来了。提起月饼,现代人也许没什么感觉,包装精美的月饼,被人们拎来送去,到最后被遗忘在某个角落。可曾经,月饼是孩子们对中秋唯一的念想。
中秋的前一天,父亲会从集市上带回月饼,从早上父亲出门时我们就开始期盼。临近中午,父亲从自行车的把手上取下黑色的手提包,妈妈接过手提包,我们围过去,妈妈把月饼一袋一袋拿出来,足足有四五袋。“一袋送给姥姥,一袋送给舅舅,还有舅爷的……”,妈妈边点边说。点到最后,桌上一定会余下一袋月饼,我们知道这剩下的一袋才是我们的。而且,今天肯定没戏,谁让明天才是中秋呢!强咽下口水,看妈妈仔细地把那袋月饼收进食品柜里。
中秋的早上,空气格外清新,天气也分外晴朗。田野里,成熟的稻子笑弯了腰,是风儿在它们耳边讲着悄悄话。总之,那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今天可算是“中秋”了,这天我们孩子可以吃到月饼、馓子,还有甜柿子。待下午家里的客人走了之后,等候已久的我们,就开始摸摸这袋月饼,嗅嗅那把馓子,我们知道这些食物都是我们的了。
晚上,圆月爬上树梢的时候,我们一家人会在自家院子里摆上小方桌,桌上摆有我们早已放好的月饼、馓子、柿子,有时还有当年新收的花生。爸爸还会沏一壶茶,我们喝不到清雅的菊花茶,就是一般的青叶茶,虽便宜,却也是香喷喷的。
一袋月饼一般有八个,码成两层,每层四个,每个月饼都用印有圆形花纹的白色薄纸包裹着。月饼纸上的圆形花纹一般都印着嫦娥仙子,旁边有四个字“嫦娥奔月”,红色的图案印在方形纸的正中央,图案大小和月饼相同,很古朴的包装。小心翼翼地打开月饼纸,会看到月饼印在月饼纸上的圆形油影,浅浅淡淡的。月饼的正面是白色的酥皮,正中一个红色的圆点,煞是可爱;月饼的反面是烤得黄黄的饼胚,看起来都觉得香甜。每人一个月饼,我们孩子拿起月饼通常是咬一口,看看里面的青红丝、冬瓜糖、冰糖、芝麻酥、花生酥,然后三口并作两口,不消半分钟,一只月饼就下肚了。
父母们只管讲话、剥花生吃,月饼摆在面前,却并不吃。当我们在父母身边蹭过来蹭过去几趟之后,父母总是抬手把月饼丢到我们手中,好像对月饼并没有什么兴致似的。当时的我们可没心思琢磨这些,只消三两口,月饼就没了。一袋月饼总共只有八个,要想真正尝明白月饼的味道,只有等来年了。
现在,面对眼前的各色月饼我总提不起兴致,总是想着儿时的月饼,也许最美的味道永远是记忆中的味道。我不知道儿时那种看起来包装简单、土气十足的月饼还有没有人制作,我就是怀念那种味道。也许,那时的月饼并没有我所认为的那般美味,它只因我们期盼已久,而又极其难得,而显得美味。这些已经说不清楚了,但月饼在我们的童年生活中的确留下了深刻的一笔。
中秋吃“馓子”的习俗,我不知道其它地方有没有,我的家乡中秋是必吃馓子的。前些时候在海口的家乐福超市里意外发现馓子,尽管它只是小小的一束,用保鲜膜包起来放在塑料盘里,那也让我兴奋不已,因为它的名称确实标注的是“馓子”。什么都没有考虑,只凭着一种熟悉的感觉,我买下了那束馓子,只可惜这束馓子没有了记忆中的香脆,心中难免有些失落。“馓子”是油炸的面食,按照现在的饮食主张,属于不太健康的食品之列。馓子像拉面一样被拉成无数根细条,来回折叠,直到变成一大把,在油锅里炸过定型,装进袋子里售卖。我并不真正了解馓子是如何做出来的,我的家乡一般家庭是不做的,只有集市上才有专门的人制作售卖,而且只有过中秋的时候才制作售卖,平时也是不做的,属于我们当地的特色节令食品。我不知道中秋为什么要吃馓子,反正它香香脆脆的,一根一根掰下来,送进嘴巴,大家都吃得开心不已。它的价格比月饼要便宜得多,我们孩子也可以尽情地吃,吃得腻了,也掰几根递给小狗,小狗就在一旁“喀嚓、喀嚓”地大嚼一通。
馓子有些油腻,喝几口热茶会让人胃中爽快不少。如果你的肚子还有空间,何不吃个柿子。这些青柿子因为被草木灰沤过,已经不麻口了。削掉外面那层有些坚硬的果皮,里面的果肉是脆脆的,清甜的,清爽可口。我的家乡产柿子,柿子的产量也很高,尤其是那种大磨盘柿子,一个估计将近一斤重。大家都喜欢磨盘柿子,那种小尖柿子不怎么受待见。毕竟大柿子肉更厚实,吃起来更满足,一个就管饱了。我知道有些地方中秋有吃蟹的习俗,尤其是阳澄湖的大闸蟹早已声名远播。记得看过食物宜忌,柿子和蟹同吃,容易得结石。还好,我的家乡不产蟹,也就不担心柿子和蟹同吃的危害了。其实,我们根本不用担心什么,产什么,不产什么,已经是选择后的结果。这些流传千年的习俗,不管你理解,还是不理解,照着做就行了,它自有它的道理在。
中秋的圆月也是会看上几眼的,农村人没文化,不能像文人骚客那样望月赋诗。但他们会把那些流传了几千年,家喻户晓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孩子听。故事讲得也并不精彩,孩子们也只是依稀记得月亮里有月宫,月宫里有嫦娥,嫦娥有一只玉兔。在大人们断断续续地讲述中,吃饱了的孩子靠在父母膝头上,极不情愿的,却又慢慢地闭上眼睛。大人们抬桌子,搬椅子,院子里便静悄悄的了,天边那轮圆月依然沉静,不知又照亮了谁人的梦。
第二天早上起床,我知道一定会吃上“馓子面条”,奶奶做饭是极有创意的,她总能把家里的一切食材运用到极致,做出各种美味。吃剩的馓子难免会潮湿,受潮的馓子却没人喜欢吃。奶奶会把馓子像面条那样下进沸水中,然后撒上一把葱花,馓子面条便做好了。
而我,吃着馓子面条,这中秋便又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