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没有可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没有办法宣身处世,不知道分辨别人的言语,便不能了解别人。”
孔子说,作为一个君子,要知道如下三点:
第一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知命是君子之道的根本,可以说是基本要求。有个成语叫“乐天知命”,“乐天”与“知命”并提,可见知命对一个人的快乐很重要。如果一个人不知命,意味着不知道边界,不尊重自然,不相信随机性。
没有随机性认知的人,总觉得一切东西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坚信“我命由我不由天”。但是世界太大,社会也很复杂,一个人非常渺小,得不到的东西多了,很多东西不是靠努力就能得到的,不相信生活的随机性,就会活得特别累,无法乐天地生活。
要想活的开心快乐,就要把人生包袱放下来,尽人事,安天命,以开放的、放松的、自然的态度来对待人和事,明悟做事本身才是最重要的。人生中,随机性往往占据很大的分量。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学会与自己和解,让内心变得不纠结,轻装上阵,做自己该做的事,快乐的事。至于最终能得到什么,要用弹性的眼光来看待。
第二知礼,“不知礼,无以立也”,“立”就是立身处世。知命是与自己和解,知礼是与他人和解。人在社会交往中,知礼才能立身处世,不知礼则会被孤立。
在这个社会上,需要跟他人其他人合作,不是把自己搞定了,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了解他人的边界和自己的边界,需要以礼节之,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君子处世之道。
第三知言,“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如果不能够分辨言语,不知道别人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听不懂弦外之音,那你就没法了解对方。
与人结交,要分辨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是不是志同道合,值不值得交往,要通过语言沟通来实现。因为我们要学习文化知识和法理、情理、道理,不断的精进,才能够达到知言知人的这个境界,这是一种文化和人生境界上的追求。
总的来说,《论语》这最后一节,讲述了三个主题:第一个是与自己和解,第二个是与他人和解,第三个是要有文化和人生境界上的追求,内心不纠结,跟世界和谐相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