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今年5岁,从小是老人带的。老人家非常宠爱,小时候抱的多走的少,还没说出要求大人就已经帮忙解决了。一哭一闹,大人马上照办。她3岁前,我的状态也是极度焦虑,自己都没有办法照顾好自己,更别提孩子了,加上对女儿的愧疚, 于是也经常是无原则的满足女儿的要求,内心毫无力量。她快到四岁时,有了弟弟,我们的重心便转移了很多到弟弟身上。女儿便开始了变本加厉的控制。一旦对我们不满意,她就声嘶力竭的大喊大叫,像一只愤怒的小鸟。比如拒绝洗澡,要看电视,要吃零食,都会用大哭大闹来表达自己。有时候甚至会用脱鞋子脱衣服用想生病来“威胁”我们。好在我这几年痛定思痛,找老师学了心理学,看的出女儿的伎俩:用控制来获取父母的关注和爱。由于我们以前的百依百顺,没有规则,她就学会了哭闹这一招来“对付”我们,屡试屡爽!久而久之,养成了不懂规则,大喊大叫的习惯。
有一次,她因为看见弟弟正在吃红薯干,我们没有给她(因为不想让她吃太多)而勃然大怒。把鞋柜里的鞋子全都翻出来扔到地上。后来她拿着大罐核桃在弟弟面前吃(因为弟弟不到一岁,还不能吃核桃,有次弟弟看到她吃,也想吃,我们不给,弟弟还哭了)。我大概知道了,女儿是觉得我们给弟弟没给她,她吃醋了,她觉得爸爸妈妈比较偏心弟弟。
我这时候平静的告诉她,这样大喊大叫,绝对不会给她。她看到我的态度坚决,委屈的大哭。她大哭的时候我不理她,默默的等她哭完,告诉她,如果要吃红薯干,先把丢到地上的鞋子,全部捡好,放到鞋柜。再好好的和爸爸商量能否吃一片红薯干。女儿看到我的态度十分坚决,无容置疑,于是就遵从了我的提议,把地上的鞋子一双双放好。然后可怜兮兮的问爸爸能不能吃红薯干。拿到红薯干的时候还在小声哭泣。
我轻轻走到女儿旁边,说:“妈妈知道,你是看到弟弟有,你没有才哭的,你觉得妈妈偏心弟弟,所以才生气是吗?”女儿听到后哭了,我知道她知道我“看到(理解)”她了,所以委屈的哭了。看着她委屈的能量慢慢散了,我接着说:“爸爸妈妈都很爱你,因为你已经吃了很多了,去幼儿园还要吃早餐,吃多了会怎样啊?”女儿说:“会生病!”,我说:“对啊,所以我们没有给你,你以后可以好好的提出自己要求,不用这么喊,行吗?如果合理,我们都会同意的!”女儿点点头。
女儿大吵大闹,是她的行为。我们可以批评她的行为。但是她行为背后的情绪和动机是要爸爸妈妈的爱,我们需要理解和接纳她的情绪和动机。对于不合适的行为,我们要用规则制止,并且严格执行,不能模凌两可。不然孩子会觉得父母的话不可信从而不听父母的。而接纳孩子的情绪和动机,给孩子一个爱的拥抱,告诉她我们知道她其实是要我们的爱,我们很爱她。和女儿心连上了,她便有了安全感和更加稳定的情绪。
女儿大闹的背后有一条限制性信念:爸爸妈妈满足我的要求才是爱我。其实有些时候,我们不满足她的要求才是爱她。告诉她,为什么不给她吃红薯干,因为担心她吃的太多而积食。并不是不爱她,而是希望她身体更舒服。
前段时间李玫瑾教授的一个“6岁前说不”的视频很火。我非常认同。6岁前要让孩子知道规则,让孩子能够承受挫折。这样才能培养一个自我负责,有心理承受能力的孩子。6岁前的小孩控制父母的行为只能是吵闹,哭泣。长大后如果还是习惯于控制父母就会发展的更为严重,可能用自杀,离家出走来让父母迁就自己。何不在小时候就引导孩子断了这种控制心,让孩子知道自己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用情绪来处理问题是无效的。那么孩子也更容易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信有力量的人。
当然,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一次就能形成。还需要父母不断的用同样的方式来强化:坚持原则,说到做到,同理孩子感受和情绪,和孩子心连心。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健康阳光,越来越懂得规矩,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