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句俗语到底是从何时、何处流传至今,已然不得而知,不过老百姓的智慧总是通过最朴素的语言,让人明白了很多更为深刻的道理。
豆豆同学现在的学习状态依然不好,晚上和他沟通,要以期末考试为目标制定复习计划,满打满算也就只有六周的时间。
我问他如果语文和英语按照单元为目标复习,一周各复习一个单元,那么还没复习完,暑假都已经过了四分之一了。
他点头表示,主动说每个周末复习两个单元,但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还没迈出去,我的“苦口婆心”对于他的学习之旅到底能够发挥什么作用,现在看来是完全没有底气的。
考试考不好,试卷就不带回来。原本和他约定每晚八点半之前完成家庭作业、复习当天所学以及练毛笔字,那就给他半个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
虽然明知他肯定会选择电脑游戏,但完全地禁止似乎也未必对他有什么用,人总是要有喜欢的目标作为动力,才会愿意为之而付出努力。
有控制地放松,总比一味地禁止来得容易接受一点,哪怕是让所有家长都摇头的“游戏”世界。
2
结果这次单元测试又是严重不像话,更为让人气愤地是,又又又又没有把需要订正的试卷带回来,话说到气头上,就说取消之前约定的半小时自由支配时间。
正吃饭的豆豆同学满脸都是失望:说好的事情,才过了一天就变了,哼!
我立刻感觉到自己言语的失策,什么规矩都是我们今天高兴这样定就这样的,明天高兴那样定就那样定,完全没有站在一个平等的角度去面对眼前的这个人,没有一丁点的“契约精神”。
马驹,马,旋转木马,游乐,骑乘,灯光,梦幻,梦想,儿童,灯光,模糊,景深,自由度,博克,礼物,木马,假日
这应该也是很多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吧,想要平等相处,但总是在被这应该也是很多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吧,想要平等相处,但总是在被ta们的“花样百出”下,不由自主地强化了家长的角色定位。
为了给自己一个缓和的余地,再次和他沟通 ,之前的约定依然有效,不过前提是给他一周的“考验期”,看看是否真的能有所改变,把该带回来的作业都带回来。
如果“考验期”能够好好表现,那么约定就继续有效,不然就彻底停止。豆豆同学点头说好。
有时候真是诚惶诚恐,为人父母是他一生最为重要的引路人,可是我们却陷入自以为是的“权威”里,忘记他也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并且正在不断长大的孩子。
3
当然会羡慕那些学习不要操心的家长们,但是偏巧我们的这一位,就是比那些孩子慢上好几拍,甚至更多拍。
我时时会提醒我自己,如果连他最亲近的父母,都不愿意去选择相信他,那么他又要从哪里寻找自信的港湾呢?
每日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上演一出出地全武行,世间百态也不过如此吧。如果无法常常去自省,我们就会陷入一个无法自拔的“怪圈”,满满地负能量磁场,带给孩子的只能是愈发糟糕的氛围。
要教会他如何更有效地学习,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他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在是非观尚未成熟的年纪里,为人父母也许有意、也许无心的话语,带给孩子的都可能是一生的幸或不幸。
泰迪,泰迪熊,窗户,灯笼,向外看,看窗外,城市
和豆豆聊天的时候说到,很多的考试都是一分之差而名落孙山,所以要努学习,一分耕耘一份收获,你耕耘几分,便收获几份。
他回我:分数不够就买啊。
说实话,真是被他的话震惊到了,这样的想法到底是从何而来的。问他:买分数,你想怎么买,不是什么都可以拿钱买来到。只有把只是装到脑子里,才能够有机会拥有你想要的。
他见我又开始说教,委屈地说:我又不知道,是我同学告诉我的,ta说可以买的,我也不懂,我也不知道可不可以。
4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从何而来,与家长是脱不了干系的,到底是怎样的“土豪”家长,灌输了孩子这样的理念,让他以为这个世界什么都可以拿“钱”去对抗呢?
作为孩子在这个世间最为重要的领路人,如果凡事都唯“物质论”,以为手中紧握的就是与这个世界抗衡的资本,未免过于自信了点。
前几日看李欣频的文章,对世间万物的看法有了不一样的视角:
世间除了人类以外,没有一个物种会创造出自然以外的东西。鸟儿不会,虫儿不会,水上的莲也不会。
唯有人类喜欢征服,喜欢入侵,喜欢用自己以为的智慧去创造也许无限地可能,也许过度地物质堆砌,才是让我们越来越迷茫的根本。
象棋,游戏,桌子,咖啡馆,咖啡店,酒吧,座位,椅子,水,阳光,食物,饮料,商店
我们去往不同的国度,感受不同文化洗礼下的人们,甚至赤足在地上走,但是你不会在这些人的脸上看到不幸,相反,有着我们努力想要却无法到达的那份淡然与从容。
万贯家财或是千金散去,没有哪个更为光荣,也没有哪个更为卑微,那些以为是填满内心不安的东西,在后来的后来,也许什么也不是。
5
“困惑”是现代人越来越挥之不去的感受,生活实苦,到底该如何去周全这一生的问寻。我想一切地一切,都源于眼前琐碎的流年,以及烟火味缭绕的稀松平常。
就如有人所说,哪怕你不愿承认,我们中的大多数,甚至是我们孩子中的大多数,最后都只能成为一个普通人。
我们拼了命地想要倾及所有,想培养成爱因斯坦一样的天才,殊不知,要隔多少个绵延地细水长流,才能在有这样的人出现。
试问,如果当年的爱因斯坦,被他的父母,以一个精英的样子去努力“培养”,爱因斯坦还是我们今日所努力学习的那个爱因斯坦吗?
答案在每个人的心里不可言说,但是还会坚定地沿着自己对“美好未来”的设想,给予孩子可以给予的一切而“无问西东”。
一边在否定一边在肯定,被这忙乱的世界所凌乱,宁愿在风中等待有雨的日子,也不愿蜷缩在无风的角落里杞人忧天。
但是不要忘了,所谓美景,都不及也许是余生最好的当下来得直白。
“温水煮青蛙”式的不思进取被人唾弃,但是又如何能够确定,到底是温水的一生过于冗长,还是青蛙难解的空空无畏过于执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