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娱乐项目少之又少,没有电视电脑,更没有智能手机等等,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是农村文化娱乐的主要活动。
村里一般没有事情是不放电影的,一般是家里有喜事才会放,记得最多的是村里老人去世三周年纪念日时,家里条件好一些的儿女会请电影班子来。因为我们村后面就是一个军营,每年他们放电影时附近村民也会沾光去看。
如果自己村里演电影还好,近水楼台先得月,来去相对方便。但一年当中几次看电影基本上都是附近村。哪个村如果放电影,提前好几天大家就会知道消息。到了放电影的日子,吃完晚饭,夜幕降临,便会拿上小板凳,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往隔壁村走去。
放电影一般在村里过事的主家附近一处比较空旷的地方。白色的幕布已经高高绑好,空地上也已经放好了许多占位的小板凳。大人一般都坐在幕布前面,趁电影没开始聊聊天气侃侃农活。而小孩子们是不老实的,往往会在场上蹿来蹿去,找要好的小伙伴玩。尤其调皮的男孩子,则会骑上院墙、爬上树,或者攀上附近某家准备用来盖房的的砖垛子,居高临下,大有不可一世之感。实在人多,来得迟的便会到幕布背面去看,除了字幕是反的,其余倒也无甚影响。
人群周边,往往会有几个老人背着瓜子花生来卖,如果有人要买,便会用卷成圆锥形的报纸装成一角,既拿取方便,也不会漏出。
一束白光照向屏幕,电影开始了,喧嚣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全都聚焦到了屏幕上。不管演什么,大家都是看得津津有味的。现在仍能记得当时看过的很多电影,如秦腔《三滴血》《搭错车》《海市蜃楼》《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等等。一部电影往往中间要换一次胶卷,那时,电影放映员是很让人艳羡的职业呢。
主家一般会放一部电影,好客有钱的也会很大方地放两场。如果第二天还要上课,一场结束,小孩子们便在大人的催促下依依不舍回家;若不上学,我们则会放心大胆地看完。
回家的路上,大家仍意犹未尽,谈论着电影中的情节。
如今,看电影的条件好了太多,但却仿佛少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