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献给孩子们,我们爱你本真的样子。
这是这部电影最后的彩蛋,也是影片最核心的思想内核。青春期就是要在渴望完美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之中不断的摇摆磨合。好在,莱利有一个极其强大的精神“本我”,最终她完成了蜕变,挣脱了被情绪左右的世界,真正意义上成为了情绪的主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去刻意地回避某些情绪,影片中乐乐扔掉了那些让人不愉快的回忆,但却忘记了这些也是我们人生体验的一部分,“我是最棒的"这样的“本我”绝不是通过不断正面强化那些好的经历得到的精神鸦片,而是在历经各种复杂探索和尝试之后真正意义上的强大与自信。就如同第一部里不讨喜的“忧忧”,谁能说”焦虑”也不是我们每个人情绪的一部分呢。所以影片在最后最感人的地方出现了:几个情绪抱在一起守护新的自我。那一瞬间,几个情绪接纳了彼此,也意味着莱利接受了一个更加“完整”的自己。
谈一谈新加入的几个角色,首先是本部的操盘手“焦焦”,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霸加卷王的存在,他无时无刻不为莱利而操心,却不知为何最后总是搞砸一切。有人说“焦焦”是乐乐带来的,我并不能认同。当我们从儿童转为青少年的时候,同伴之间开始有了比较,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却又害怕被别人否定,这正是“焦虑”开始的源头。哪怕是像莱利这样拥有开明的父母,真诚的朋友,也难逃这样的念头。于是我们发现,被这样情绪支配的孩子们,表现出和“焦焦”一摸一样的状态:什么事情都要在计划之中,做事情前要想到可能的一切后果和代价,如果脱离计划就会陷入精神内耗,开始否定自己。这样的孩子在你我身边都不少见,他们似乎并不擅长体察自己的其他情绪,只是每天都要比别人更努力一些,才会让自己活得更加踏实。
第二个鲜明的角色就是“尬尬”,一个粉红色的大个子,一和别人说话就脸红害羞,但其实似乎是四个新角色中最懂莱利的那一个,愿意帮助“忧忧”不被别人发现(这两个i人真的好友cp感),在莱利的情绪接近崩溃时出手相助,也让我们开始觉得,尴尬其实也并不是那么难堪的一种情绪,他和忧伤一样,拥有一种让人安静的力量,告诉我们其实有些时候也别那么有进攻性,或许这样你会变得更可爱。
在网上看到了一些评论说第二部剧情零散,不合逻辑。但这不就是青春期的特点吗?敏感、焦虑、脆弱、但又渴望强大,正式这些互相矛盾冲突的情绪构成了所谓家长和老师严重的“问题少年和问题少女”,也许家长和老师要更耐心一些,等待他们的成长于变化,给他们探索自己的时间,但不可否认的是,莱利如此惊人的蜕变与成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是由于莱利本身就有强大的共情能力、更加是由于她有健康的家庭氛围、友善而包容的朋友和长辈。而也许影片还有一些悬而未决的答案,比如那个被藏起来的黑暗元素到底是什么?怀旧奶奶是否会成为新的主角,也许只有期待下一部才能得到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