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在National Gallery看过梵高的“展”,印象最深的是他笔下的人物和麦田,前者中看到了他对疾苦世人的怜惜和悯爱,后者里看到了他对美好的向往。当时不禁感慨,一个著名的画家,首先必定是个哲学家。
毋庸置疑,说起梵高的代表作,大多人肯定首先想到的是向日葵和星空。
年前在“梵高”的展上看见最多的也是这两幅画作,虽然在高科技的呈现下,两幅“画作”美的不可方物,但仍旧有一种高科技抢了这些画作风头的赶脚,画作旁大量梵高的生平简介,很难让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画里,容易对画产生just so so的感觉。
看到画展中关于梵高的简介,抛开那些著作去看他的生平经历,活脱脱一个当下人们口中常说的“穷屌丝”,而且算得上“屌丝中的屌丝”。
看展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期待,会有些什么鼓舞人心的简介出现,但千篇一律的断章取义的简介很快就消磨了再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看完展,不禁比较起两个展的策划者的思考方式和表述方式。
梵高的“展”,简单朴素中处处透露着用心和质感,一眼万年。而“梵高”的展里,华丽中透露着粗浅和悲观,过眼即忘。
走出展厅,出于好奇问了工作人员这个展是哪个公司策划的,工作人员说策划团队是韩国的团队,执行落地都是某某传媒公司完成。大概我的问题问的不恰当,几乎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其实比较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不把梵高的简介换成画作的简介,比如色彩运用的用意,比如作画的环境,比如画作想表达的思想等。
这大概就是先入为主的观念在作祟,比较之下,无论从美学角度还是从造福看展人的角度,总觉得梵高的“展”要更胜一筹。
再后来想想,虽然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但任何叶子都无法避免要凋落的命运,就像人,都悲观中有乐观,乐观里潜藏着悲观。我未能幸免,看,就连两个展的策划者和梵高也没能幸免......
所以,能这么想的话,大概就能释然了,无论是梵高的“展”还是“梵高”的展,不论得失,不较高下,看过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