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必将浓墨重彩地载入桑植的史册。这一年,随着黔张常铁路、张桑高速的相继开工,桑植的天仿佛这几天的阳光一样,让人感到温暖而惬意。一直以来“矮人一头”的桑植人终于迎来了涅磐重生的契机。
桑植穷,穷得一塌糊涂。虽然这里出了一位共和国的元帅,但同时又是声名远播的国家级贫困县;这里是全国500个资源富县之一,但农业尚不能自足、工业短腿、旅游业日薄西山;这里有被誉为“天然博物馆”和“物种基因库”的八大公山,但难以转化为经济价值……
纵览多年来桑植县的政府工作报告及来自民间的“研究论述”,“交通瓶颈是阻碍桑植县经济发展的首要障碍”成为无可争议的共识。“要想富先修路”,这话一点没错,可不是嘛,看看周围的慈利、永定、武陵源,不都是占了交通的红利而发展起来的吗?论资源、论生态、论文化,桑植一点都不差,吃亏就吃在交通闭塞上。
那么,是不是随着黔张常铁路、张桑高速的拉通,桑植将“一飞冲天”,赶超张家界市其它三个区县呢?
交通瓶颈的破除,一些看得见的红利摆在眼前,比如拉动投资,利用可用的政策资源吸引资本,辅以便利的铁路、高速交通条件,一些工业项目极有可能来桑植落地生根;又比如,旅游业也可能复苏,西线恢复上世纪90年代的辉煌;再比如,依托优良的自然生态资源开发新型农业产业,将桑植的农产品直接对接一二线城市;最后,桑植也可能成为周边省市的交通网络中枢,打造商贸聚散地。
似乎可以说,桑植前景无限,美景只在未来三五年。那么,桑植是不是只要乐观地坐等两条路完工就行了?显然乐观的态势里隐含着忧患,在这里不妨发表点个人看法。
首先,先说工业。大交通的问题解决了,确实对资本市场是个诱惑,运输成本降低了,如果政府能出台类似“你办厂我出地”的政策,诱惑力更强。但问题是相比于桑植,一些更靠近大城市的小县城人家的交通网络更加成熟,政策优惠也是令人咂舌,人力资源也更丰富,相形之下,并无优势可言。最大的问题还在于,真正有实力的财团不会轻易向小地方投资,一方面是盘面太小,利润空间不大;另一方面是地方越小,和政府打交道就越麻烦,也就是说政府效能低,与一二线城市成熟的政商运作系统完全不能比。能来的,无非是一些中小企业,其中还不排除一些“空手套白狼”的冒险家,到最后极可能成为政府的累赘和包袱。
其次,是旅游业。旅游业看起来很美。纵观张家界的旅游业发展历程,因之自然资源属性决定了只能是观光型旅游形态,而观光型旅游是出了名的不挣钱,虽然喊了多年的旅游转型,自然禀赋所限,转型哪有那么简单?桑植如果梦想通过大交通的便利,利用现有的茅岩河、九天洞等西线景区分张家界核心景区的“一杯羹”,无疑是画饼充饥,即使能分流一点,也不能从根本上振兴桑植旅游业。最靠谱的,是围绕八大公山这颗中国绿心做文章,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圈,前期不求利只图名,让世界认识到桑植的生态价值,树立桑植的生态地位。
最后,是农业。桑植的农业自然资源很好,但是差资本和现代化的组织模式,农业不能工业化、产业化,再好的东西不上规模、没有统一标准,人家想要也不敢下订单。如何把分散的小农组织起来,用工业化的手段生产农产品,才有资格和市场建立联系。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紧密结合旅游业的生态品牌、生态地位的确立。以黔张常铁路、张桑高速的建设为契机,是否考虑旅游业在台前,农业做幕后,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从目前桑植县的油茶、茶叶、蔬菜、大鲵等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以旅游带动农业,以农业支撑旅游业,似乎是桑植最为理想的发展路径。█
站在张家界的群峰脚下,
我们只看得见山。
如果我们站在山的巅峰,
或许能看见郑和下西洋时
消失在海平面的桅杆。
作者简介:王力黑,出生于1982年,张家界自媒体人、时事评论员。个人微信号:wanglihei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