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强权之下缠裹脚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思想界十分活跃的时代。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没有老大管束的乱世,诸侯国为争夺生存空间必须斗智斗勇,使出全身的解数,于是鬼点子层出不穷地从师爷们的脑袋里头钻了出来。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这些文化人特受尊重,有的自大狂比老板的味口还大,而老板还奈何不了他们。想赶他们走人,还得重金相送,好言相劝,深怕得罪客人后再无献策的来者。但随着战国时代的完结,世道要变了。
孔子之后三百年,小兄弟秦国一夜长大,想坐庄。并在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平定六国,完成梦想。天下一统后,秦始皇为了强化王权,统一政令,也为了避免过去诸侯纷争的局面再次重演,决定废除周朝的封邦建国制,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成了三十六个郡。
“大王、二王、三王们通通滚开吧。本皇直接安排的郡守、郡尉、监御史们来接管了。接管后干得好就留下来继续干。干不好,就卷铺盖回家卖红苕去。哈哈,这些光杆司令比拥有军队、钞票及百姓的王爷们好对付多了。”
但新政的推行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向自大的书生们就不同意,特别是自以为代表了传统正统观念的儒家学者,他们要伸出胳膊挡一挡这辆疾速奔跑着的大车。他们希望恢复过去的封建制度,并当仁不让地大谈其伦理道德的思想,而这种观念与当时秦国以法治国的理念完全不符。于是秦始皇发火了:
“把那些扰乱朝纲,大言不惭的迂儒拉出去,埋了。把他们的和所有其他人的狗屁书,统统烧了。留书不留头,留头不留书。”
噪音没有了。《诗》、《书》、《礼》、《乐》、《易》五经也基本上完了。我怎么说是基本上呢?因为五经中的一本书:《周易》逃过了一劫。
《周易》为什么能逃过这一劫?因为秦始皇发布的禁令中,有这样一句话:“秦史及医药、卜筮、种树的书可以除外。”《周易》正好是一本可以用来卜筮的书,所以这部本应首当其冲的儒家经典大难不死。
我不理解秦始皇为什么要给卜筮书留下这条活路,也许是他在想:让他们算吧,把自己的烂命算清白了安心做事。或者是想:有了什么大难,去怪老天吧,去求老天吧,免得跑来麻烦本王。也或者是他本人的书也没有读好,因此相信这些鬼打架的东西……反正《周易》这本书是留下来了,并传承不断,成了当时的显学。但这种传承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也正是“卜筮”两个字。或者说,只能是用来算算命运,择择风水什么的。如果想给本皇讲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就先摸摸自己的脑袋有几颗,再算一算它们还能长多长时间吧。于是,这种传承的结果就是结出了流行于秦汉之际的大量纬书和谶书这么颗瓜。
这里所说的“纬”并不是指我们前面所说的“穿书的绳子”,而是取其“穿书的绳子”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从深度(横向)上解释经典的意思。或者说,“纬”字与战国时期的“传”字的含义基本相近。纬书从理论上对经书的产生及原理进行了追根求源的探讨,同时也夹杂着大量的迷信思想。
现流传下来的《易纬》有《乾凿度》、《乾坤凿度》、《稽览图》、《辨终备》、《通卦验》、《是类谋》、《坤灵图》、《乾元序制记》等篇,其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以阴阳五行等天地的规律来解释《周易》及卦画的成因(这种解释保存了许多重要的原始信息,对我们探讨《周易》的起源无疑是有益的)。二是以天文气象等自然现象的异常来预测国事人情。
“谶”就是占筮预测的记录和报告,可以用“天人感应”这四个字概括其内容。
如果我们将春秋战国之际的“易传”与秦汉之际的“纬谶”比较一下就知道,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缩水和迷信的泛滥。过去的《周易》所具有的四项基本功用:作为人的言论、行为、制造器物和占筮的依据,现在只剩下这最不重要的最后一项了,而且还是如过去的妇女所缠裹脚一般严重走形,变得丑陋不堪。
好了,这一节就两个重点:
一、秦汉之际的《易纬》相当于战国的“易传”,是当时的学者对《周易》的解释;
二、《易纬》对《周易》的解读是被秦始皇缠住了的裹脚,又臭又不好看,从中是看不出《周易》的原样,是闻不到《周易》的体香的。或者说,在秦汉之际的人眼中,《周易》的功用缩水了四分之三,并与大量的洗脚水掺和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