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简简周
漫画| 超人爸爸 西米
有个朋友前阵子生二胎喜得麟儿,开心得不得了。可是没过多久,她就一脸苦相地跑来找我诉苦。
“不知怎么回事,老大越来越招人烦了,带个奶娃娃本来就很累人,她却一点儿都不懂得体谅我,成天出幺蛾子。”朋友抱怨道。
细数起来,老大的“罪状”真不少:
弟弟吃奶,她也要跟弟弟抢着吃,不让她吃,她就哭闹不休。
妈妈在哄弟弟睡觉,她在旁边极尽捣乱之能事,一会儿打翻水杯,一会儿撞倒桌椅。
明明已经上幼儿园大班,生活都能自理了,现在又开始吵着要人喂饭,不喂就坚决不吃。
以前我都没打过她,现在经常气得我搂不住火,打了她好几次,过后又后悔,可当时真的是太气了。”朋友反复叨念着。
本来折腾一个小婴儿的吃喝拉撒睡,就已经够烦躁了,再加上一个不省心的大女儿,朋友说,自己离崩溃已经不远了。
我却有些心疼这个越来越不“懂事”的大女儿。她的这些行为,分明就是在向妈妈“索爱”呢。可妈妈浑然不觉,反而觉得她不懂事、不体贴,对她很失望。
从朋友的描述看来,显然她很嫉妒“弟弟可以吃妈妈的奶”这件事,她跟弟弟抢着吃,不是她真的想吃或是要捣乱,而是她也想要求和弟弟有同等的待遇。
妈妈温柔耐心地哄弟弟睡觉,她故意捣乱,弄出声响,也是希望妈妈也能关注到她、看见她。
在吃饭问题上的倒退,也是因为她对父母的爱产生了不安全感,想要用这样的方式来确认,爸爸妈妈到底还爱不爱她?还愿不愿意这样照顾她?
她只是用了不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原因就在于,妈妈并没有用她能理解的方式去爱她。
朋友还是有些委屈。她当然很爱自己的女儿,更没觉得自己偏心哪一个。可老二刚出生,尚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阶段,自己自然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他身上啊。
“我给女儿买了很多漂亮的裙子,钢琴班也是咬牙报了最贵的,她怎么就看不到呢?”
是的,她看不到,因为这些都不是她最想要的,她想要的只是确认,在生了弟弟之后,妈妈是不是还像从前一样爱她。
可是,妈妈接收到的信息却是,老大当了姐姐却没有个当姐姐的样子,不给妈妈帮忙也就罢了,还整天唱反调,不停地制造问题和麻烦。
母女俩不在同一个频道内对话,自然是“越聊越偏”。
妈妈读不到女儿的这一层心思,只想到自己对她的好和她糟糕的表现,自然是怒意横生;女儿不仅确认不到妈妈的爱,反而还被妈妈一再苛责,只会变本加厉,继续她“索爱”的试探。
类似父母与孩子“不在同一频道对话”的情况,其实在我们身边甚至我们自己身上,都时常会发生。
因为我们常常忽略了“倾听”的重要性。这个倾听不仅要用耳朵,还要用眼睛,甚至是用心。
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故意打翻了一杯水,她很可能只是在学习感受“泼”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懂得了这一层,父母就不会轻易暴跳如雷,只会耐心地引导她,拿一个杯子到水池边反复感受,并适时地告诉她,“水不可以洒得到处都是”。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通常都会很容易接收到父母的信息,从而内化成她自己的规则。
一个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孩子,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或许是他听不懂、跟不上,也或许是有别的因素在干扰他。
孩子的任何问题行为本身,就是一个求助的信号,只是有的父母能够捕捉到,有的不能。
所以,相比一上来就劈头盖脸一顿骂,先弄清楚孩子上课不专心的原因更重要。
如果是他听不懂、跟不上,那就和他一起做预习计划,巩固知识点,查缺补漏,跟上了进度自然就能听进去了;如果是别人在干扰他,就和他一起,想办法解决掉这个“干扰因素”。
只有我们先倾听孩子,真正懂得孩子的内心,才有可能实现与孩子“在他能够理解的层面”上和他交流。
对父母来说,读懂孩子是一门技术活。这也是家庭教育成功、亲子关系融洽的基础。
所以,我们更需要在冷静的时候管教孩子。
在我女儿惹怒我的时候,我也常常会变得非常严厉,可是后来我发现,越是在暴怒的情况下,对她吼一堆“道理”,她只会倔强地不认错,更不要说下次改了。
我相信,在那样的情绪风暴中,我说的没有一个字进到了她的耳朵和她的心,她只接收到了我的怒气和凶残模样。
我们就像两颗不同轨道上燃烧的“星球”,遥遥相望,只是各怒各的而已。
但当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之后,蹲下身来去跟她沟通,引导她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时,我常常发现,我之前的怒气中,其实藏着很多对她的误解。
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先读懂她,再来引导她,效果往往令人惊喜。
不过,常常听朋友吐槽,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回家从来不说在园里的事情,想知道他遇到了什么,怎么想的,都很困难。
这样的情况,不妨试试每天轻松地向孩子提问。不要问类似“今天过得好吗”这样的封闭式问题,可以多问一些具体的,比如:
你今天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
你今天课间跟谁一起玩?
这一天你是怎么度过的呢?
……
不过,在聊天的时候,切忌借机搬出大道理来“教育”孩子,而是启发她自己去思考,去分辨是非,去寻找解决办法。
如果孩子是“话痨”,就认真听他说吧,他的话里,藏着他内心的线索。
不要觉得他说的事情你不感兴趣就漠视他,更不要让他生气地冲你喊:“你根本就没在听我说什么!”
没有孩子会天生拒绝与父母的沟通与连接,但往往是父母自己先关上了那道门。
爱孩子,不是光爱就行,还需要了解和懂得,然后,用他能理解的方式,去爱他。
作者
简简周
资深媒体人、专栏作者
壹父母联合创始人
- 版权声明 -
壹父母所有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