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在的宝宝来讲,玩具是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伙伴”!
有些家长认为玩具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当然是多多益善;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小时候玩具少,现在有条件了能补偿就得多补偿孩子。
每到儿童节或新年,商店的玩具柜台前总是挤满了前来为孩子购买玩具的家长。玩具成为了父母或长辈表达对于孩子爱心的特殊的象征物。在这个时候,似乎越多、越贵的玩具越能表达父母的爱心,玩具的消费和父母亲的爱心之间被画上了等号。
给孩子的玩具是不是越多越好?越贵越好?越新颖、精巧越好呢?
玩具过多有害无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施瓦茨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把孩子随意分成A、B两组,然后进行两轮实验:
第一轮,让孩子们选择画笔画画
A组:从3支画笔中选择1支;
B组:从24支画笔中选择1支;
孩子们画好后,实验人员安排一位不知情的老师对孩子们的绘画情况进行评分,结果B组孩子的情况比A组差。
第二轮,让孩子们选择画笔当礼物
A组3选1,B组24选1,孩子们选择好后,实验人员让孩子换礼物,结果大多数B组的孩子更愿意换礼物。
施瓦茨认为,选择更多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并且更容易放弃。
过多的玩具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易让孩子养成“三分钟热度”的不良习惯,如果玩具太多,就会刺激得孩子不知所措,只能像狗熊掰棒子一样,掰一个、丢一个,玩一样、扔一样,结果什么也没玩成,一直处于简单的摆弄阶段。
学者克莱尔勒纳说:“给孩子们过多的玩具或不适当的玩具会损害他们的认知能力,因为他们会在如此多的玩具面前显得无所适从,无法集中精力玩一件玩具并从中学到知识。”
来自美国“0~3岁项目”的儿童教育学者发表研究报告认为:玩具过多容易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英国牛津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凯茜·茜尔娃所做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观点。
她历时数年,对3000名年龄在3~5岁之间的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玩具较少的孩子,由于父母与他们一起阅读、唱歌和游戏的时间更多,要比那些家境优越、玩具成山的同龄小朋友智力水平高。茜尔娃认为,“玩具太多容易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而当他们精力不集中时,就不能更好地学或玩。”
相反的,如果玩具数量少,孩子玩腻厌倦了,同时他们又不能得到新的玩具,无聊的孩子们就会创造出新玩法。就这样,孩子在折腾中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所以喜欢倒腾钻研的孩子,智力往往会比较高;玩具少的孩子,他们会更专注。
开放式玩具更益智
一个家长曾分享过的真实经历:
双十一的时候,她在网上为孩子挑选了一款最新式的轨道赛车玩具,做为新年礼物。她本来期待孩子们打开包装后兴奋的尖叫,没想到孩子们打开礼物后显得异常平静。
一分钟后,他们把赛道组件扔在了一边,却兴奋地把包装盒举过头顶。“我知道了!”一个儿子叫到,“这是飞机!”“不,”另一个喊道,“这是宇宙飞船!”“对,是宇宙飞船!”他们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并用蜡笔在玩具包装盒上画各种神秘的圆圈、线条和方块,全然不顾躺在一边的玩具组件。
后来孩子们在厨房发现了一个很大的空纸板箱,这个箱子原本是用来装新买的椅子的。
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两个小家伙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把各种图案画在纸箱上,并用胶带把玩具包装盒绑在纸箱上。孩子们假想“这是关押外星人的地方。”他们还在纸板上画了仪表盘,把纸筒当成激光炮。
此外,还画了一个可以用来炸鸡翅的厨房。在剩下的时间里,他们一直驾驶着自己的宇宙飞船在太空穿梭,还编造出各种奇奇怪怪的假想敌,比如邪恶的怪兽和食肉恐龙。
孩子们的真实表现说明,相比各种看起来高大上的电子益智玩具,他们更喜欢自己“创造”的玩具。
科学家们的研究也表明,开放式、低结构的玩具材料和开放性游戏活动对儿童智力发育的方方面面都有极大的益处,给儿童的探究与想象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孩子年龄越大,越适合玩逼真性程度较低,开放性程度较高的玩具或游戏材料。
经常进行开放性活动的孩子具有下列优势:
1、更有创造力。对于特定物体,他们能够想出更多非常规的使用方法。
2、语言能力更强。说话更流畅,词汇量更大。
3、更善于解决问题。
4、更善于排解压力。
5、记忆力更好。
6、更善于社交。
真正适合孩子的开放式、低结构玩具材料,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得。
来自真实生活的玩具材料
观察、测量用具——放大镜、双筒望远镜、尺子等
厨房用具——木匙、筛子、铲子、餐具、水壶、杯子、锅碗瓢盆、水桶等
生活用品——旧电话、旧电视遥控器、计算器、旧电脑键盘、弹簧、管道、盒子、大纸箱、手电筒、纽扣、串珠、编织绳等
绘画用具——颜料、画笔、油画棒等
废旧衣物、碎布片等
利用真实的工具,孩子们可以正确钻研自己的兴趣爱好,专注于提高自己的技能或建立自己的知识,而不是受到质量低劣的“孩子”版本塑料玩具工具的阻碍。
来自真实生活的道具,可以激发孩子想象力,用来发明和玩装扮游戏的材料。
来自自然的玩具材料
玩沙、玩水、岩石、贝壳等
多用途的、开放性的自然材料,可以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想象和发散性思维。孩子的大脑发育会因为这种开放的玩耍而得益。
好的玩具应让孩子更乐群
常和小伙伴们回忆起小时候玩儿泥巴的欢乐时光,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家一起共同经历的种种“探险”旅程。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泥巴都适合玩泥的要求,找到合适的“泥”是玩泥的第一个重要的环节。为了寻找玩泥所需要的土质纯净、柔软的黏泥,关于泥源的信息往往作为一种“秘密”在小伙伴之间相互传递分享。
能够参与同伴集体去挖泥巴的行动,是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它意味着小伙伴们的接纳和共同秘密的分享。在挖泥的过程中,懂得辨别土质的孩子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崇拜。
泥巴挖回来之后,大家一起激烈讨论,共同协商用它来做什么?怎么做?捏好以后,怎样让它变“干”?是放在炉子边上烤干,还是让它放在阴凉的地方晾干?还是放在阳光下晒干?对于童年的我们来说,玩泥巴的意义绝不仅仅只是“玩”,真正的乐趣在于参与社会生活,分享友谊和交流经验。
当更安全、卫生的“泥”代替了原始的“脏泥巴”。玩儿泥的过程就被大大简化了,也简化掉了最激动人心的探险、社交过程,这时候的“玩泥”更多地变成了孩子一个人独自待在家中摆弄玩具。
幸福的童年固然需要玩具,但更需要和人一起游戏。玩具和游戏之所以能给童年以快乐,是因为它意味着人的关注、热爱、接纳、友谊、参与和分享。
孩子们是通过跟小伙伴们共同游戏的社交过程获得对于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形成和发展依恋感、归属感和自信心的。
玩具归根到底仅仅是“物”而不是“人”,它可以丰富幼儿与人的交往活动但不能取代人的作用。
只给孩子玩具,不给孩子“人的游戏”,即便玩具堆满房间,孩子看到的只是“物品”,所体验和品尝的只是“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