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inue)
五、Several thoughts & harvest---几点感悟和收获
我真正想多写的其实是这一部分,可写到现在,却发现自己似乎找不到什么东西想写了,呃呃呃(汗、狂汗......)
好吧,再重新开始回忆吧!这十天当中如万马奔腾般狂野,又似恣肆汪洋般泛滥的各种各样的想法是不可能重新再来过了,但一些被非常认真地梳理过的感受还是可以慢慢回忆一下的......
→想到、做到、有效
这次的禅修能够成行,再次得益于这个“六字箴言”,跟去年的喀纳斯徒步之行一样,想到了、心动了,就行动;认真准备,心无旁骛;排除杂念,不给自己任何犹豫和彷徨的空间。只问内心,忽略任何外部可能的杂音。
→痛苦源于无明
苦集的根源,在于无明。
一切烦恼都是来源于自己的内心。无论叫它是七情六欲、还是称之喜怒哀乐,无一例外,都只是自己的感受而已,跟外界的一切无关。对外在事物生起的习性反应,才是产生痛苦的真正原因。
而之所以会转变为烦恼,则是缘于无明。对于自身的无明,对于事物实相的无明,对于自然规律的无明。欲从中解脱,须必先解除无明,要从洞察自身开始,一点一滴了解自己内在的实相,通过修慧,感知贪爱、嗔恨、愚痴的习性是如何在主宰自己深心的,一点点地试着把它们消除。
→无常、无常、无常
诸行无常。凡是生起的,因缘和合而成的,都将灭去,都将分解消散。
世上的一切瞬息万变,每一刹那都在生起、灭去,都是无常。
纳兰词有个脍炙人口的名句: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看来这实在是怪不得任何人,这世上哪有不变的东西存在呢?更何况是比其他一切更易变的心呢?之所以对此心生怨恨,还是缘于无明,对于无常的无明。
须知,唯无常方有常,无常是永恒。
→人生何不如初见?
还是纳兰那句名言: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既然人生之初见如此美好,为何不能试着只如初见呢?
很难。是的,难就难在初见只有一次,难就难在心里不能把每次都当作初见,难就难在心的习性,习以为常,然后就把无常当有常了,又无视了无常、无视了变化随时都在生发,对变化失去了觉察,或许同时还不自觉地陷入到我取的泥淖、见取的迷误而不自知。想当然、自以为是,心底不知不觉间规划了一个样子,想象的样子,自以为一切会沿着自己一厢情愿臆想出来的路子走下去…..一旦有偏差,苦痛烦恼接踵而至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何解?
试着人生只是初见呢,没有过往,没有将来,只有眼下,只是当下,把握眼前能把握的,不怀念过去,不憧憬未来,那些都是虚幻的,一个是已经由实而虚,即使曾经再美好,也回不来了;另一个则可能本就是虚,除非你能把它变实,那也不会是永恒。所以,只有当下才是真实的,不妨把眼下当成最后来过,没有未来不是不规划、无目标,而是一种心态、姿态,能助你获取快乐的最大化的一种尝试。
不妨一试。
→我执取---自我的迷误
我是什么?什么是我?什么又是我的?
每个人哭着来到这世上,谁也不可能再活着离开;而离开的时候,你能带走的你认为属于你的是什么呢?
答案是:Nothing!
很可悲啊。是的,这就是实相。
而活着时,我们却执着于[我]、[我的],并因此而享受着生生不息的各种各样的烦恼和苦痛,却不知道这个[我]到底是什么,不能容忍这个[我]受到批评、或是任何伤害。甚至是执着于任何自认为是[我的]东西,乐受则迎,苦受则拒;喜欢的东西希望能长久陪伴,厌恶的希望永不近身畔,孰不知诸行无常,你的喜恶怎么就会一成不变了呢?而一旦变化了,烦恼又如何能避免的了呢?
执着于无常的人事物,必然就带来痛苦。
→见取---导致认知的扭曲和偏颇
执着于自己的见解和信念,无法接受批评或者不同的见解,这会导致我们陷自身于认知的扭曲之中而不自知。
每个人都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每个人的镜片都不一样;只有去掉有色镜片,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不受杂染的实相,但我们却对镜片的颜色执着不已,摆脱不了自己的成见及信念。
说的好听点可叫自信,如果换个说法是否也可以叫固执己见呢?
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自己是主角(当然不是大象,呵呵),这个故事你还觉得可笑么?而事实上,我们经常就是这样看事物的,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
→放下――怎样才能放下,才是放下?
不执取,不贪念,道理好理解,可如何才能做到呢?
有些时候,有些人、有些事是深深地进入到了生命中的,因为过于执着的缘故。缘于无常,总在不情愿之际变故出现,由此而带来的苦痛非亲历者难以体会。
事过境迁,有时候也知道应该放下,可怎么样才能放下,才能算放下?
是强迫自己试着去做就能做到的么?是装作放下了就真的放下了么?
不,我不这么认为。
是否可以象观察身体感受一样,只是观察,只是观察,只是观察它呢?不带情绪,不附加喜恶,去掉任何的颜色和温度,或许,这是一个正确的、理智的选择。如同对待习性反应一样,如实地观察它的生起、发展,或许就能慢慢地有所不同出现。
既然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可觉察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那发生并活跃于意识潜意识里的思念、爱恋、难过、伤心……不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么?为何不能以平等心去观察它、感受它呢?是啊,看来是可以的,而且应该是可行的,否则就违背了正法的根本了。耶!当生则生,既来之则安之,剔除掉色彩和温度,如实观察和感受,这样才是真的放下!
→修习死亡的艺术
既然来了,就别想再活着回去,那就尽力在回去以前好好地活着吧。
怎么样才算是好好地活着呢?
简言之:活在当下。
不是昨天,不是上一刻;不是明天,也不是下一刻。
虽然下一刻可以去规划,去设计,但在它没有真正到来之前,它就不是真实的,真实的只有眼下这一刻,这一秒,珍惜这一刻这一秒,才是该有的态度。
内观教导我们死亡的艺术:如何安详地、和谐地死去。这是生活的艺术,就是要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当下此刻的主人。
既然生无可选,死无可免,我们能把握的除了中间过程,还有什么呢?而如果连中间的过程也是始终被习性掌控,自己就真的什么也做不了主,这岂不是白活了一场么?
So,尝试着摆脱习性的奴役,做回自己的主人,就是解脱之道。乐享当下,无论它是什么样子,阴睛圆缺过时不再,喜怒哀乐也都是真实的当下。死亡是生命过程不可或缺的一环,既然如此,为何不能尝试以平等心待之,完美谢幕?无论前面的演出是精彩还是平淡,都已经属于过往了,不必心存遗憾,无须过于留恋,“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属于你的已经过去了,俱往矣,坦然撒手而去吧,安详地与世作别,就是把握住死亡的艺术了。如果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一种心胸、一种境界、一种修养,这是需要在有生之年用点滴积累而成的,需要以觉悟先领,修习践行,且走且修行。
→心怀慈悲
万物心生,心是你世界的全部映像之源。你的心是什么样子,世界在你眼里就是什么样子。
你心怀怨恨,世界则充满着仇恨和戾气,满眼都是愤忿和敌对;你心存感恩,则天天都是阳光明媚,即使是霪雨霏霏,你也能感觉得到天地间飘洒着的诗情画意;你心怀慈悲,就知万物都有灵性,就知众生平等,就会善待一切,就会心生安详;就能远离负面情绪的毒害,让你的生命质量得以提升。
When faced with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面对变动不已的生活,
One`s mind remains unshaken,sorrowless,stainless,secure;
心中应该保持坚定、稳固、不悲、无染;
This is the greatest welfare.
这是最大的福祉。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