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彭浪、李安妮
编辑 |蔡娜
图片 |摄图网
心敞开的女人,自然会散发光芒,这个光就是女人的美。我们可以通过化妆,用直觉选择发型、衣服、色彩,来荣耀与展现内在的光,因此化妆、打扮都是灵性的练习,反而不打扮、不在乎你的身体,就如同你看不到也不在意神性的自己。
1
衣服记录下来的人生
比文字更真实
作者 | 彭浪
前图书编辑,和朋友们一起创办“蜜思”后尝试了很多事情。现在的人生目标是:练习做一个自由独立的人。具体做法,今年一年不接活、不跟人合伙、不帮人做宣传,希望在不受任何外力支配的情况下,靠写作、思考、动手,看看自己身上能长出一个什么样的自己。
我不太看也不买时尚杂志,觉得自己既不美也不时尚,便带着点自卑而怯懦的心理自动远离这个门类。不过,有一本时装书我很喜欢,那是黎坚惠的《时装时刻1987—2007》。
▲《时装时刻1987—2007》
有人赞这本书装帧精美,有人喜欢看里边黄金时代港星们的八卦,时尚圈小编们更是将之作为时装进阶宝典和20年的“时装史”来看。而最打动我的,却是书前的6面大拉页,黎坚惠的自拍照,她日复一日地拍下自己的着装,没有一套重样。
你看她头发长了又短,扎起又放下,你看冬去春来,你看她从女孩到少妇再到抱着自己的小孩出镜……每一阶段穿着的服装都对应着相应的人生态度和选择。时光似乎带走了很多,但她自信盯着镜头的神情,又似乎连时光也无法改变。
我很好奇,她的自信来源于哪里?萧芳芳送给她书,张曼玉给她写信,和张国荣、黄耀明合影,穿着Chanel、Prada、Dior……看完书,你会发现,这些都不是她自信的来源,而是她用信心和魅力赚来的礼物。自始至终,无论什么样的境遇里,她都非常倚赖自己的“衣服”。
1990年。“这一年毕业踏入社会工作,最终选择了去《号外》杂志当Editorial Coordinator,即学做编辑……一个女性要在男人的地头建立自己的事业,加上是初出茅庐,阻力是双倍的,于是‘扮大人’,成了我当时最自然的反应。”
1999年。“一个人住,出门上班没有人跟我说努力、加油之类的,甚至没有拜拜;仿佛是为自己打气,我在这个时候开始了我的时装日记。……
时装当然不只是衣服,它可以是阁下的灵魂的影子,也可以是一个人时的忠实伴侣,是令你惊喜或感到安心的。当然,它也给我们烦恼,但都是可以解决的麻烦。别人养宠物,我穿时装,如此而已。”
她说:“这不真是一本自传,不真是一本时装书,而是关于某个时空里的我、我所遇到的人、所见识过的香港,而这几样多无独有偶地跟时装扯上关系,然后时装又将我带去认识另一些人,另一些地方。”衣服武装了她,成全了她,而最初的最初,又是谁教她去信赖这“衣服”?
由她,想到身边很多喜欢服装,想做自己品牌的朋友。想做的类型也五花八门,有人喜欢日系,有人偏好复古,有的立志让中国女孩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礼服,有人则致力于蒙古服饰的现代设计……
追根溯源,每个人“心爱的衣服”里,都有着一段独特的成长经历。衣服不再是衣服,而成了一个约等于“自我”或者“梦想”的词。
又想到自己,谁说我这样不时尚不美丽的人,就没有自己的“服装史”呢?只是于她们是不断追逐的历史,在我,却是逃离的历史。
和那些喜欢时装的朋友们一样,我妈妈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裁缝,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喜欢看画册上和电视里的各种美丽的衣服,披纱巾扮白娘子,偷穿妈妈高跟鞋的事情也没少做。可是,为什么我没能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呢?为什么甚至在很多年里,我都认定自己与时尚无缘,对自己的着装很自卑呢?
其实起初,每个女孩都是个骄傲的小公主。10岁之前,我的衣服基本上都是妈妈做的,印象深刻的,有彩色波点连衣裙,有白衬衫配红色背带裙,有镶着荷叶边的碎花森女系衬衫,无论哪一件穿到学校去,引发的都是一阵艳羡。
人生的转折发生在初二那年。有一天和一个男生同时经过一个过道,许是觉得我抢占了空间,那男生挤过去之后对我说:“我觉得你好胖。”我没听清,也没听懂,他就又重复了一遍。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胖”这个概念。从此,小公主一夜变“灰姑娘”。
事实上,在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时候,我告别了又高又瘦的儿童时代,迎来了横向扩张的青春期。那个男生的无心之言,从此把“胖”这个词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渐渐穿不上以前的衣服了,妈妈特意为我缝制了民族风的大摆裙,穿上后却越来越觉得自己像个农妇,又耻于去逛服装店,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尺码,恨不得地面上有个缝可以钻进去。
于是,我的衣服越来越少,不敢试,不敢买,也不敢穿。偶尔,看到心仪的漂亮衣服,我会在脑海里幻想穿上它的样子,一遍又一遍。但我不会去试,反而买下的,是那些宽松的、灰暗的、不起眼的衣服。
我似乎天然地知道,人们最难容忍的,往往是那些追求美而不得的人。他们会觉得你不自量力,所以,做一个不起眼的胖子,更符合周围人的想象,也更安全吧。从什么时候起,我竟然把自己列入了不配拥有美的人的行列了呢?
心里却一直是涟漪不断的。连整个高中时代的最大遗憾,也是没能在学校穿一次裙子。可逃避美好的,又何止因为长胖而自卑的我一人呢?
我记得大部分女同学都是不穿裙子的,许是还没什么性别意识,许是爱打扮就被等同于问题学生。我记得有个喜欢穿吊带衫、喇叭裤,脚踩松糕鞋来上学的同学,曾被勒令回家换衣服。长大后回想,觉得她是个让我敬佩的勇敢姑娘,虽然爱臭美,穿衣也不太有分寸。
这样的我,为什么没有勇气接近时装和时尚,原因显而易见。唯一庆幸的是,后来遇到很多鼓励,也历经思考和磨炼,总归可以坦然面对穿衣服这件事,不再介意别人眼中的美丑,只求自己的舒服妥帖。
这样的我,和每日一幅照片记录服装的黎坚惠,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都在不知不觉间,让衣服记录下了我们不断成长,经历挫败又不断反思的生活。谁又能说,衣服只是肤浅的表象呢?
2
心敞开的女人,自然会散发光芒
这个光就是女人的美
在这十几年带领心灵工作坊的经验里,我看到很多女人有种刻板的理念——走在修行或灵性道路上的女性,在外表上看起来应该是朴素的,穿宽松飘逸的衣服,有方便整理的直发,不化妆,不穿高跟鞋等等。
她们还觉得花时间打扮自己,跟上时尚潮流,是肤浅的行为,时常用“我们应该在乎内在的美,而不是外在的美”来证明,她们比一般主流的女人更有深度、更有智慧。
但是,当我开始带领她们面对自己内在的问题,进行疗愈的过程,往往会发现:有一些对自己没有自信的女人,承认不喜欢自己的外表,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也不可能吸引男人喜欢她。这些女人早就放弃打扮自己,常有把自己藏起来,或在人群中退缩的习惯。
虽然嘴上挂着“我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可是心里面却在嫉妒周围那些散发光彩、美丽又自信的女人能够开心地做自己,尽情地说笑。嫉妒底下,其实是多么渴望能够成为被大家喜爱的美丽女子,但因为觉得做不到,所以早就放弃了。
有一次,一位如同上面所描述的女人——Angela,在疗愈的过程中,终于承认她是多么在乎别人的眼光。Angela过去会把脆弱的这一面,投射在别的女人身上,因为她不接受自己的脆弱,所以会批评爱漂亮的女人,看不起她们这么在乎别人的眼光,把自己打扮成美女一般。
我引导Angela看到,其实她也同样在乎别人的眼光,只是为了修正脆弱的一面,而把自己调整到了相反的极端——一点都不在乎自己的外表。Angela后来也承认,她多么想要勇敢地把自己的心打开,分享她内在的热情,并且很想对自己的外表更有自信。
我对Angela说,心灵成长就像她所说的,要把心打开。心敞开的女人,自然会散发光芒,这个光就是女人的美。
女人从小就懂得帮娃娃穿上她挑选的衣服,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在乎她的发型,每天,女人都站在衣柜前思考,哪件衣服、哪种颜色会最适合那天的心情;买化妆品时,单是眼线笔,就会买很多不同层次的咖啡色;同一款鞋也可能有三种不同的颜色。
我们从小到大,都懂得如何通过打扮来展现我们的光芒,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不必用一些关于灵性人士的刻板印象而把它掩盖住。
Angela是一个对修行很认真的女人,听了我的解释之后就开始换发型,化妆,穿展现身材、色彩鲜艳的服装。她打破了曾经对修行人应该有的刻板印象,开始有创意地展现内心的光。
我们都知道,有更高层次的灵性练习来培养内在的光,例如,透过唱诵、静心、打坐、灵性舞蹈,跟大自然联结,探索自我神性。
但如果你已经时常做这些练习,而忽略了你的身体、你的外表,或者发现自己会嫉妒或批判那些很会打扮的美女,你的灵性练习就是要从你高高在上的位置下来,进入凡人的世界。
拥抱你的身体,接受与享受当一个女人,学习用运动、健康饮食、保养品、化妆品、色彩鲜艳的衣服、闪亮的饰品来强化与荣耀你内心的光,一直到你不会嫉妒或羡慕其他的女人。
因为你已经看见与接受了那个会在乎别人眼光的自己,并且开始尽你的能力照顾你的身体、打扮你的外表,你自己渐渐地也成为了一个健康、美丽、有自信的女人。
从此以后,再也不会觉得当一个时尚美女与虔诚的修行者是有冲突的,因为你知道所有部分的你都是神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