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生活丰富多彩,各种娱乐设备五花八门。我们这一代能有个收音机就是很奢侈的,至于电脑,做梦都没有梦到过。但儿时的生活却是那样清晰地印在脑海,想起来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捉迷藏
当时我们同龄的孩子有十几个,天天在一块儿疯玩儿。晚饭后又是我们集合的时间。饭碗还没撂下,就听到外面喊“大小的孩儿,都出来玩儿!”“大小的孩儿,都出来玩儿!”只要一听到喊声,不管饭吃不吃完,起身就跑,把家长“吃完了再走”的话语抛在脑后。出去也加入召唤的队伍,一起喊“大小的孩儿,都出来玩儿!”人越多,声音越壮大,直到人都到齐了为止。
这时节,刚收完玉米,玉米秸分到家家户户,街上一堆一堆的都是玉米秸。其中一个提议“咱们玩捉迷藏吧。”大家纷纷赞成。于是剪子包袱锤,确定好捉人的,剩下的都是藏的。捉人的捂上眼睛,其他人近乎屏气凝神地走开,找到适合藏身之处躲起来,捉人的孩子喊道“都藏好了吗?”其他人得意地捂着嘴笑,谁也不吱声。刚才喧嚷的大街变得鸦雀无声,捉人的孩子悄悄走到这边的玉米堆旁,左看看右瞧瞧,没人,又走到另一堆旁,左推推,右拍拍,还是没有,于是心生一计,他静静地躲在了一边,能听到自己怦怦的心跳。藏在玉米堆的孩子沉不住气了,悄悄探身出来,“哇,捉到了!捉到了!”原来中计了!孩子们哈哈大笑,笑声惊飞了夜归的鸟,扑楞楞地飞走了。就这样,一局结束,剪子——包袱——锤——,新的一局又开始……
天空蓝湛湛的,月亮像用水洗过似的,新收割的玉米秸泛着沁人的清香,整个村子都是甜的,房上、树上、院子里都披上了一层柔柔的银纱,孩子们的小脸被月光抚过,亮光光的,眼睛里跳跃着小火苗,亮晶晶的,那时候啊,做梦都会笑醒呢。
砸沙包
玩这个游戏,需要“沙包”。用六块两寸左右大小的布,做成六面体,里面装上玉米粒,缝合,沙包就完成了。
规则是:人员分成两组,砸沙包的一组需站在两头,相距五六米左右,被砸的一组站在中间,如果谁被沙包砸中就“死了”(输了),下场,如果同组有接住沙包的就能把“已死”的组员救上来,直到把被砸的一组组员全砸中(“都死了”),砸人的一组就赢了,再互换角色。
游戏开始,双方剑拔弩张,砸包的一方,瞅准时机砸过去,被砸的像小燕子似的灵巧地闪过;砸包的眼睛盯着甲,沙包冲着乙飞去,杂中了,乙沮丧地走下场。砸的一方加紧攻势,沙包左冲右击;被砸的一方不甘示弱,闪转腾挪,双方激烈交战。砸包的,目光如炬,咄咄逼人;被砸的身姿轻盈,躲闪迅疾。有时一个回合双方能持续半小时以上,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仍乐此不疲。
做这个游戏,沙包也成了艺术品,孩子们会把母亲做衣服剩下的各色各样的花布收藏起来,做好颜色、图案的拼接,拿出来玩的同时,暗地里做着比较,看谁的沙包更漂亮,孩子的内心啊,丰富、美妙又新奇。 那时候,谁没有几个漂亮的沙包呢!
没有电脑,没有QQ,没有微信,但我们有众多小伙伴在一起跳房子、踢毽子、滚铁环、弹溜溜球,舞蹈样的跳皮筋儿、花样繁多的跳大绳、伴着歌声的丢手绢……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会心的微笑,细心的呵护,失败时的抚慰,成功时的分享!
童年时的游戏,游戏中的童年!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