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常识,我相信我们大多数朋友都知道,就是《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两回事。《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时代的兵圣孙武,而《三十六计》的作者是谁都不知道了。
我们看资料,据说最早是1941年在陕西邠县一个书摊上发现的,手抄本,没有写年代,也没有写作者,后来因为成都的一家书商翻印,才开始流行,我们只能推断它的成书年代不会早于明清。你看,这历史地位是一个天一个地。
但是,这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按照通俗的理解:这两本书毕竟都很有名啊,都是说怎么打仗的书啊,所以,经常就合在一起出版。这就造成了对孙子兵法最大的一个误解,以为它也是讲奇谋巧计的,是讲怎么打赢的。
其实不是,孙子兵法不是教你怎么赢的,而是教你怎么不败的。这有区别吗?有啊。赢不赢,你要考虑对方,败不败,你只需要考虑自己就行了。孙子兵法里所谓“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你能不能打赢,你说了不算,得看敌人那方面的情况。但是你是不是保持一种不可被战胜的状态,不会输光了手里所有的牌,不得不下牌桌,这个,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的事。
们说了,能不打仗就不打仗,能不竞争就不要竞争。因为一旦进入了“战斗”的心智模式,不仅是成本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心态下,我们既不容易发现机会,也不容易躲避风险。
但是,我过去的理解也就仅止于此了。我第一次看《孙子兵法》,看到的是满篇的格言警句,都是大道理。说实话,大道理这个东西,单摆浮搁在那里,我们经常容易无感啊。
比如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最著名的那句,那又怎样?从小就知道啊。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啊?这就是大道理的问题,因为经常说,时光磨损了它的锐度。就像我们从小就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点没觉得有诗意。直到我30多岁的某一天,半夜醒来,身处异乡,看见月光洒在床前,那一刻,李白的诗意才轰然一下来到我面前。
这次听《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我也有类似的感受。突然一下明白了,原来,孙子兵法全文6075个字,大部分都是在告诉我们,怎么管理自己的注意力,要把它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放在敌人身上。怎么样通过放弃竞争的方式,获取真正的竞争力。
我们先从那句大家都知道的话开始:“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为什么说百战百胜还不是好事呢?这里面有三层意思。
第一,打仗是一种非常不对称的博弈。打赢了,未必能怎么样,没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但是一仗打输了,可能身家性命都没了,顺便连累国家百姓遭殃。打仗相当于你在玩一个每把都全部押上去的赌博游戏。就是你百战百胜,第一百零一仗输了,还是什么都没有了。
第二层意思,为什么说老打胜仗不好?因为它在培植你的竞争心态,培养你对战争的路径依赖。
举一个例子,战国的时候,魏武侯有一次问李克:这吴国为什么亡国啊?李克的答案就很奇葩,他说,是因为吴国“数战而数胜。”他老打胜仗。魏武侯就奇怪了,“数战数胜,老打胜仗,这是啥国家的福气啊。”
李克说:“数战则民罢,数胜则主憍。以憍主使罢民,而国不亡者,天下鲜矣。”老打胜仗,老百姓受不了,但是国君呢,就骄傲自满。一个骄傲自满的君主驱使疲惫不堪的老百姓,这个国还能不亡吗?
第三层意思,为什么百战百胜不是好事?你想啊,如果你一辈子老打胜仗,关键不在于这个胜字,而是在于这个打字。为什么你总能赢,但是总得打呢?这说明你总解决不了问题。我们都知道克劳塞维茨的那句名言:“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打仗是要解决政治解决不了的问题的。你老打,但是不解决问题,说到底还是失败。
这方面最典型的是拿破仑。是,你拿破仑是厉害,厉害到最后怎么样?你在征服大半个欧洲的过程中,也让欧洲的其他力量明白了,不搞掉你,谁也好不了。所以就团结起来,跟拿破仑死磕。
你看,用战争的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是在制造更大的问题,最终会把你压垮。
说到这里,你才明白,为什么孙子兵法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有一次,许岑老师在和我们打磨课程的过程中,无意中说了一句话:“竞争意识损害竞争力”。后来我们经常在同事中讲这句话。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那下一个问题来了,不打仗,我怎么赢呢?不竞争,我怎么能脱颖而出呢?答案是,做好自己的事,做得比你的对手还要好,然后等待你的对手自己失败。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只要往现实社会一想,你就知道,这才是《孙子兵法》对我们这代人最宝贵的提醒。
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里面讲过一个例子。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各地发行量最大的城市报纸,都是当地的《广播电视报》。这并不是因为这些报纸里的文章有多好看,而是因为上面有电视节目表。到了90年代,证券类的报纸发行量又起来了。同样,也不是因为上面的文章多好看,而是为了看上面刊登的上市公司股价。
现在我们回头看都知道,这两种报纸的下滑是必然,只要信息技术一发展,且不说互联网,就是手机短信报,也足以夺走他们的用户。
但是如果回到现场,你是当时的广播电视报或者是证券报的老总,你不知道后面的技术发展趋势,你会怎么做?我们都是凡人,都不是全知全能的,我们很难预见技术发展的趋势。
本能的做法是打仗,就是利用现在的优势,参与竞争,你眼里的对手就是各种报纸刊物,你拼发行,拼广告营销,结果呢,所有这些努力都挡不住大势的下滑。
但是,如果那个时候你就理解了《孙子兵法》说的这个道理,通过放弃竞争的方式,获取真正的竞争力,做到“不可胜在己”,努力保持自己不可被战胜的状态,那你就会知道,现在报纸卖得好的原因,跟你自己的能力没有关系。
如果你只想做媒体,那就拼命提升自己的内容能力。那电视报没有了,你可以干都市报,纸媒不行了,你可以干微信公众号。你就不可能把满手的牌打光,不得不下牌桌,你就是永远的赢家。
所以,把注意力从竞争对手身上拿开,回到自己的竞争力本身,就是最好的竞争方式。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发现真正的机会,和真正的风险。
如果刚才说的这些还不足以说服你,华杉老师在课程里有一个特别精彩的比方。你看上了一个女孩,她另外还有八个追求者。这时候你最正确的做法是什么?难道是把那八个人挨个打败吗?不是。专注经营你和这个女孩的关系就好。
赢的基础,不在于你胜过了多少人,只在于不断提升的竞争力。
但是话又说回来,竞争和战斗,也不是我们说避免就能避免的。事到临头,如果非要战,非要竞争,那该怎么办呢?在听完华杉老师的讲解之后,我突然明白了,战的方法也一样,不能紧盯对手,还是要着眼于自己。
所有战争谋略的本质,都是怎么配置自己这一方的力量和资源的结构。那这个结构配置的的最佳状态是什么呢?就是在局部的关键位置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简单。但是真正理解这一点并不简单。为啥?因为人天生爱取巧。
关于战争,流传得最广的神话就是“以弱胜强”。我们总希望兵法能够提供一些奇谋巧计,让我们在弱的情况下还能赢。其实这绝不可能。凡事都有天理。弱绝不可能胜强。我们看到的那些所谓以弱胜强的战例,什么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那种强弱对比都是宏观上的,在战场的关键局部,一定是以强胜弱。
《孙子兵法》里的大量篇幅,其实就是在讲这个基本的竞争价值观的。什么奇谋巧计,孙子根本就不信那一套。
比如说,《孙子兵法》开篇就是《计篇》。请注意,这个计,不是计策的计,而是计算的计。战争不讲究神来之笔,它就是一笔一笔的理性计算。所以,孙子就一笔笔地给你算账,你的德性如何、天时如何、地利如何、将领如何、治军如何。算赢了,你就打,算不赢,你就千万别打。
所谓“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华杉老师总结一句话,打仗,不是打了才赢,而是赢了才打。赢是算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
你可能会说,强弱对比是客观的,有时候一望可知,比如一个小国和美国死磕,那还算什么呢?战争,或者竞争的创造性空间在哪里呢?
不,宏观上的强弱对比也许是客观的,但是竞争是在时间上绵延的,是动态的,关键局部的强弱对比是可以调整的。在宏观上,石头比水强,但是水集中在一处,再加上时间的积累,就能够水滴石穿。美军在日本长崎投放的原子弹,不过2万吨当量。如果这两万吨的当量分散投放,可能也就是一个小战役的水平。集中在一处使用,就成了撬动历史的杠杆。所以,竞争的关键,是设计力量和资源投放的结构。
这次听华杉讲《孙子兵法》,也澄清了我自己多年来的一个误解。我们都知道《孙子兵法》里有一句话,叫“ 以正合,以奇胜”,这句话我们通常都理解为,平时要规规矩矩的,关键的决胜时刻是要出奇制胜,搞一些不符合规矩的动作。但是,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理解,甚至在价值观底层就错了。
“ 以正合,以奇胜。”这个字念ji,不念奇怪的qi。奇是什么?就是奇数偶数的奇嘛,在文言文当中的意思,就是多余出来的一部分。所谓的奇兵,不是一支从天而降的奇迹兵马,而是多余出来暂时不用关键时候再用的预备队。
曹操在注解《孙子兵法》的时候,一句话就讲明白了,“ 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所以这个“正”和“奇”就是一个先后的概念。没有那么玄妙,就这么简单。
真正不简单的是,为什么要这样做?
你可能会觉得,这不是和我们刚才讲的那个总原则相反吗?刚才说的,是要在关键局部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一旦有了奇兵,不就是分兵,力量不就削弱了吗?
对,但是你想,分兵,留住一支奇兵不用,在关键时刻把这支预备队投放到关键战场,可以增强那个局部的力量啊。
理解关键局部,不是指的空间上的关键部位,也可以是局势演化的关键时刻,是一个时间维度的局部。分兵就是在时间这个维度上寻找最佳的力量配置结构,寻找关键的决胜点。所以,古今中外,这是最基本的战术原则是,打仗一定要分兵,几十万人的大部队要分,一个班攻占一个山头也要分,分成正兵和奇兵,分成首批投入战斗的部队和预备队。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面也有同样的说法:“双方留下的预备队的对比,往往是最后决定胜负的主要根据。一个主帅如果看到对方在预备队的对比上占有决定性优势,那么他就要下决心退却。”
你发现没有,所谓的战争的创造性,就是体现在这个地方。所以,孙子兵法才说,“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你听得出来啊,孙子在写道这一段的时候,动了点感情哈。
其实不止是这个段落。当空间上的力量和资源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怎么配置好在力量投放的时间结构?带着这个总原则,我听华杉老师的课,就找到了理解《孙子兵法》的一个枢纽。这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思想。
我们举一小一大两个例子。
先说小的。如果两军对阵,就是我方兵力少怎么办?孙子出的主意是“治气”,治理双方的士气对比。要“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就是要趁自己这一方满血的时候,打对方血槽已空的时刻。这是把空间上的劣势转化为时间上的优势。
再说大的。是《孙子兵法》用间篇,就是怎么使用情报人员那一篇里的话,“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打仗那么花钱,那么折腾百姓,你在探听敌情的时候,如果不舍得花钱,你是不仁之至啊。听得出来,孙子又动感情了。你看,这又是一个把空间上的力量对比,转化成时间上的力量对比的例子。提前知道了对方的情况,这是一个巨大的战略优势。
这个道理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非常容易被忘记。我旁观很多人干活,最大的毛病就是把资源分散使用,做一堆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的小事,而不是在时间上集中力量干一件压倒性的大事。
他们过年的时候会群发一句过年好,但是不会找几个重点的人写几句真心的新年祝福。
他们发布一个新产品,只会开一个所有公司都会开的发布会,而不会真正坐下来想想,我怎么做一件跟别人都不一样的大事。
他们每天都在忙,都很辛苦,他们在空间里抛洒汗水,但是总是忽视在时间维度上集聚和释放力量。
跟这个世界相比,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劣势。但是《孙子兵法》提醒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选择一个点,一件事,一个时机,把自己的全部力量押上去,以强胜弱,完成我们的崛起。
这就是我听《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