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4 初八
大家都知道我被“孝”折磨的遍体鳞伤,再继续下去的升级版就是痛不欲生了。自从我们初二从肇东回来,爸爸几乎天天来电话,发泄他的情绪。年前我是不接爸爸电话的,耳不听心不烦。年后我接了,心思让他发泄发泄吧!这么多年来我知道爸爸是什么样的人?是极度自私的人,心里有一点不满意(不管对谁)必须马上向女儿发泄(别人也没人理他),我们就是他负面情感的垃圾桶。
活着这个累呀!“孝”这个难呀!有人说,孝很简单,给老人好吃好喝好穿好用(物质层面),经常回家看看,抽空再领着到处旅旅游,就算尽孝了。如果这就算尽孝,我早都能做到,而且做的还很好!但“孝”有时真不那么简单!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想法千奇百怪,老人不也是如此吗?不是因为他老了,他就向善了,老了有时向“恶”的更多。年轻时是社会人,做事还考虑点影响面子,老了啥也不在乎了,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了。
遇上这样老人,听他瞎指挥,看他胡折腾,埋怨的话永远说不完,因为你的命是他给的,他就是你的永远“债权人”,而且是比高利贷还列害,一辈子还不清。如果你摊上这样的父母?你还敢谈“孝”吗?孝就是“作你没商量”?
晚上婆婆让我们三口人去她家吃饭,昨天大伯哥送给婆婆一条七八斤重的胖头鱼,婆婆做好了,让我们三口人帮着吃。刚端起碗,爸爸又来电话说“我没你们这姑娘,你们没我这爹,你们说过完年来接我,过完年了,还不来接我?你们就撒谎吧,就骗人吧,我已经报警了……”
就像小孩天天吵着不去幼儿园,去幼儿园就哭闹,为什么?一定是因为在哪里受“约束”,不能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年龄比小孩多个零的老人也是如此,就是不想被别人管。而青年人中年人为什么就能忍受外界的管理,因为他们肩上有使命,必须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所以自觉去忍耐,去接受管理。
老人和孩子就不一样了,没有养家糊口的重任,啥也不想获得,所要的就是高兴、任性。和外人他们不敢耍,怕挨收拾。家里谁对他“不好”他也不耍,知道耍也不会理他。谁对他最好、最关心他,他跟谁耍的越欢。看来“欺软怕硬”“恩将仇报”是人的本性,不这么做是需要理智和道德约束的。
以此推断,人性的缺点如:好逸恶劳,喜新厌旧,贪生怕死等等都是人的弱点和最本性的东西。总之从小孩和老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最真实的,不加以修饰的“自然人现象”。看来我们赞成的高尚品德如: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大公无私都是后天特意培养出来的。因为普通人难做到,才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一致推崇和褒扬。别说这些“高大上”的人品老百姓做不到,社会精英们又有几个能做到?遵守个社会秩序,干什么事都排队有先有后,别加塞都那么困难?
嗨!这就是人们不愿意“看小孩”更不愿意“看老人”的原因啊。“照顾”这两种人就是同“人性”做“博弈”。看小孩时,你是阿姨是老师,即是长辈又是教育者,有绝对的权力可堂而皇之的使用。看老人呢,你是儿女你是保姆,一个是晚辈一个是雇佣,既没有主导地位又没有话语权,两个人都得听任“调遣”才算好女儿、好保姆。所以给多少钱没人愿意干“保姆”这一行就知道是咋回事啦。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个行业永远“求大于供”。即使有人看她高薪,勉强从事,也是爱它的回报,并不爱这工作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