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国男人留辫子,很让人费解。为啥要留这个东西?怎么理发?怎么洗头?今天说说这件小事。
清朝满族信萨满教,讲究万物崇拜,山川、河流、树木、花草、动物,包括自身身体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爱护。头脑是人智慧的源泉,头发生长于头部认为不可剃发,更应该好好保护。 他们还认为,留发是对祖先的孝敬的方式。
清朝规定蒙古族、汉族改剃满族发型,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要改变发型。厄鲁特不用,朝鲜人不用,维吾尔族四等以上伯克才要,藏族就只有藏军需要。
历史上真正的清朝发型是金钱鼠尾,其发辫细小,能穿过铜钱中的方孔才算合格。电视剧中的阴阳头是清末才渐渐演变出来的 。
满清还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
1647年,清寇在广州发布剃发易服令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
1793年英国访清使团随团画师、亚历山大的纪实画稿证明,乾隆时期还是金钱鼠尾。
1799年,日本出版了一本《清俗纪闻》,其中《冠礼》卷的绘画中,一侧背站立的教书先生头顶蓄发,一长辫垂于后背,其长度已达腰部,辫尾有发带系结。
从1644年清兵入关到1799年以前的155年里,蓄发逐渐增多。1799年以后,其变化速度加快。不到百年,留的头发已占全部头发的三分之二。
发式演变的速度正好与统治强弱相反。
古人认为,长发及腰就该理发了。理发是个大事儿,须得选个黄道吉日,并且把剪下来的头发收藏起来或者焚毁,以示对祖宗的尊敬。同时防止被小人拿去算计。
老北京三十六行有一行叫剃头担子。一副扁担两头挑,一头是剃刀毛巾头油脸盆板凳, 另一头挑着个小火盆,上面座一壶水。理发编辫子讲究打油、光亮、紧致。
清朝以前,理发师最大的客户是和尚。
满族是游猎民族,额前留发会遮住打猎视线。而后面留辫子是为了在野外露宿时可以当枕头用。后来坐了江山,就不靠游猎生存了,但这个习惯保留了下来。
头发长了如果长期不洗,会有虱子。秦汉时,官府每五天给一天“休沐”假,可见古人对卫生还是挺讲究的。但能否做到“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还要根据实际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