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郑州东区。
从事教培行业已有四年,这些年也让我深深感受到国家教育改革的大刀阔斧,作为中原腹地重镇的郑州,我又处于郑州的重点建设新区,新政策总能在这里快速施行,并且展现出显著的效果。新世纪的中小学生和我幼时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时的境况大相径庭,素质教育推行的力度真可谓是深入人心,不光体罚和语罚绝迹,就连考试成绩都不再公开排名。尽管学校里的压力比我们那个时代少多了,但这些少年也有属于他们的烦恼,生活条件的提升和社会基建的完善让现在的孩子拥有几乎可以学习一切技能的渠道,特长班和辅导班就成了让孩子们沦陷的地方,然后他们的生活也变得蹊跷起来了。学校里的素质教育不再把分数当做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校里也会有各种兴趣小组,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于是学校开始变得像个游乐场,而课余时间就奔波于各种培训机构。
最近一年,我接待了五六个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男孩女孩都有,他们母亲带他们来咨询都是差不多一样的问题,写作业很慢,才这个年纪作业要写到晚上十点以后,晚上父母会盯着孩子写,但孩子就是写的特别慢,还有好多题不会写,最后基本都是熬不住了,家长把答案告诉孩子,然后结束一天的折磨。我跟这几个孩子聊过以后,通过给他们设置小测试和讲解试题,惊奇地发现他们都无知到十以内的加减法都算不出来,甚至于用画竖线、掰指头这种方法都想不起来去用,更不用提列竖式计算了。
问到关于孩子成绩的问题时,二年级的家长都说不知道是多少分,有一个家长告诉我学校里的一二年级是没有考试的,所以一直都不知道孩子考试能考多少分,每学期结束学生手册上只有评级,没有分数,当然也就不会进行排名了。三年级的女孩上学以来第一次数学考试竟然是不及格!三年级已经开始学习两位数的乘法了,还要学习简单的图形,认识不同的度量单位,学习方向,而所有这些知识孩子根本听不懂。跟家长聊过之后,我得知有两个孩子家长是完全不懂得培养教育孩子的,学龄前忙着做生意,不怎么跟孩子交流,无非是买些吃穿玩具,入学以后就把孩子彻底交给学校了,也不知道孩子在学校学了什么东西,认识了什么人,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还有四个家长是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设置考量的,平时作业都是父母或者托班帮着做,一二年级没有任何考试,学期末老师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只要是听话的,不惹事的孩子,基本都是好评,跟语数外学的好不好,跟音体美擅长不长擅长都没什么关系。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在不断成长进步的”,现在学的不好不代表未来就学不好。家长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啊,确实有道理,谁都不是一开始就是学霸,起步就是全能,但是家长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用心学了学不会,这是智商问题,没用心学学不会,这是态度问题。态度又从何而来呢?不是天生的,而是继承的,也就是跟着身边的成年人学来的,而要形成这种态度就是靠习惯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会塑造出良好的学习态度。
所以,低年级免试麻痹了某些粗心的家长,表面看是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减少学习的压力,内里却是降低了对孩子习惯塑造的考察,上课要认真听讲,上学要准备好书本文具,放学要先写作业再玩,按时吃饭、按时睡觉甚至按时看动画片、按时去游乐场,这些孩子所有的生活内容,都需要家长以身作则树立行为榜样,还需要定期总结孩子的行为,修正习惯偏差。靠孩子本身的学习能力,小学中低年级的课程都是很轻松的,只要孩子学习习惯良好且固定,不说考试考满分,95分以上都属于常规操作。
学龄前是创建习惯的最佳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是最愿意遵守习惯和规定的时期。学前班到二年级这段时间是稳固习惯的时期,由于这一阶段孩子开始进入除了家庭以外的第二个环境,原来的行为习惯必定会受到新环境的干扰,包括老师和同学可能对我们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这时候要提高关注度,给孩子建立更复杂的习惯,不同的环境要有不同的状态。等到三四年级的时候就要逐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建立习惯,家长这时适当关注进行宏观把控即可。
最后,提醒熊孩子的父母,素质教育下的免试并不是单纯的减负和放养,而是让家长懂得价值观和习惯的树立比成绩重要,而且是今后成绩优良和特长发展的保障和基础。